对“被精英教育”说不

发布时间:2016-05-25 期号: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王 珂

  为了孩子能在未来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成为行业翘楚,有的家长立志把孩子培养成精英,坚决拥护精英教育。而他们的孩子只能被动接受。

  从小就被教导要一路往前冲,上最好的学府,考最佳的成绩,有最棒的才能……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被命运青睐、被同窗羡慕——很多孩子正在没有思考也没有选择地“被精英教育”。

  家长为何如此非要把孩子打造成精英“模型”呢?

  有些家长历经风风雨雨,提炼出了一系列“经验宝典”——成为精英就是人上人,能获得快乐和幸福。他们自己相信这“准则”,又“以爱为名”传授给孩子,满心期待着孩子能直接走向一条平坦的、有着蓝天白云的“成功之路”。

  华裔作者蔡美儿在《虎妈战歌》一书中,介绍了她如何以严苛的教养方式来抚育两个女儿的经历,尖刻的言辞、魔鬼式的教养方式,造就“两女入哈佛”的“精英传说”;被称为“狼爸”的香港商人萧百佑在《所以,北大兄妹》一书中,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打是疼骂是爱”的教育理念,打造了“一门三北大”的“精英神话”。但如果家长只相信“棍棒出精英,精英有幸福”的人生哲学,哪里会考虑孩子的心理健康?哪里会关注孩子的幸福感?萧百佑的儿子萧尧就曾说过:“爸爸无疑是成功的,但我们也失去了童年时该有的快乐。”他的女儿萧箫也曾经在日记中写过“我没有快乐童年”。

  卢梭说:“出自造物主的是好的,一到人的手中就变坏了。”在父母精心打造的精英培养道路上,孩子或许能拥有父母希望的竞争力,但失去的幸福感却更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动机和效果未必就能一致。

  还有一些父母,在世上走了大半遭,却依旧是一个普通人。然而,现实社会竞争激烈,他们想脱颖而出已然无能为力,便下意识地去抓住能让他们摆脱这种挫败感的“稻草”。孩子很不幸地首当其冲,被赋予了“拯救父母挫败感”的重担。这些或许曾经离目标无限接近的父母把孩子当成了希望,拼命想将精英的花环套到孩子头上,以拯救自己的“不如意”。

  被动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多么希望父母能尊重其天性、兴趣,给予其健康的、无条件的爱呀。这个社会中,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作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并不是只有精英能感受到幸福。相反,如果违背自身兴趣、爱好生活,可能并不会快乐。而一个人童年、青年时期的快乐成长,对于其形成健康心理很有益处。当然,“快乐成长”不等于“平庸哲学”。父母完全可以给孩子以科学正确的引导,用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尊重其天性,让孩子有规矩地自由成长。

  精英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时候对“被精英教育”说不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