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铮
随着高考进入倒计时,与此有关的谣言、谎言、流言、传言也多了起来。如何积极、科学、有效地应对各类舆情,对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及教育机构而言,都是十分严峻的考验。防范和应对由高考引发的、突发的舆情,科学有效管理教育舆情,是各有关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认真研究教育舆情发生、发展的规律,精心做好预案,准确研判形势,采取有效措施,努力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报载,5月15日“有人”在网上发布信息称山东省2016年春季高考文化考试开考前泄题。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当天即做出回应,称该信息为假,及时解除了考生及家长的疑惑,平复了由此引发的紧张情绪。这是第一时间积极回应的案例之一。及时回应,既澄清了事实,又表明了态度,控制了负面舆情的发酵与蔓延。
联想到前几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及时就今年高校的招生计划有关情况答记者问,几乎所有主要媒体都普遍进行了报道,清楚地回应了社会关注、公众关切,解除了考生、家长的疑惑,消除了人们的误解,是及时有效回应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牵涉到几乎所有家庭、而且不仅仅影响一代人,教育备受全社会的关注,从而使得教育舆情有了许多特殊的性质。在网络网住了一切的时代里,任何舆情都和网络有直接的关系。教育网络舆情的科学管理理所当然地成了重中之重。每年的高考又是教育中最引人瞩目的大事,因而科学管理与高考相关的教育网络舆情,就成了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做好这一工作不是权宜之计,而要成为教育舆情管理的新常态。
一个谎言、谣言、流言、传言盛行的社会,是非理性、非和谐、非正常的社会。对于净化舆论环境,全社会都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是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管理教育舆情应该成为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所以用“管理”而不用“应对”的概念,是因为不能等问题发生之后才来应对,需要事先做大量的工作,需要教育和引导等。
科学管理舆情要先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这只能依靠加强教育、引导,借以提高全员的网络素养。否则只靠几个管理人员的力量,显然是车水杯薪,只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中国近14亿人口中已有一半网民。可以想见,由于目的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素质教养不同,如此巨大的人群在网络上的表现也会有极大的差异。网络上“把关人”的丧失,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未加过滤、不加筛选地呈现在善良人或其他人面前。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不断历练辨别真伪的火眼金睛,不能过于天真、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推波助澜,盲目地点赞、转发、评论,甚至借题发挥。
分析一下网络发言者的情况可以发现,多数人并非有意传谣。对于这些人重在教育引导,要经常提醒告诫,以免上当受骗。不管微博还是微信,不管有多少粉丝和关注者,网络传播都具有大众传播的性质。任何人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都要为其产生的效果负责,而不能随心所欲。
文章的第二段开头,之所以用“有人”这个字眼,而不是像媒体报道这则消息时那样用“网友”一词,是因为不敢判定这则假信息的始作俑者是敌是友。即便真的是网友,在没有搞清楚状况之下就发布这样的消息,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应该受到批评甚至是指责。如果是别有用心的人故意而为之,则更要立场坚定地予以回击。有区别地、正确地对待造谣、传谣、信谣者,是科学管理教育网络舆情的应有之义。
不容否认,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每一个谎言的背后、特别是重大舆情的背后,都可能有别有用心的人从中作梗捣乱。对此我们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科学管理舆情是十分艰巨的政治任务。网上无小事,事事关平安。决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给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有这样一句比喻:当真理还没有穿上鞋子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了全世界。面对如此这般残酷的现实,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还是争分夺秒、积极回应;是满腹牢骚、怨天尤人,还是顺势而为、化解危机?公众、社会显然需要的是后者,前者则是消极怠工、严重渎职。在秒杀时代,力争第一时间回应关切是教育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环节。第一时间发现和掌握舆情是问题的关键。网民是全天候的、不放假的,教育网络舆情管理也应该是五加二、白加黑的。
各教育部门负责人先要更新观念、解放思想,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舆情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切实把教育网络舆情管理落实、落细、落小;建立和培养熟悉网络、精于传播的骨干队伍。真正发挥新闻发言人的作用。发布信息者要从根本上解决不愿说、不敢说、不善说的问题;建立和密切良好的媒介关系,善于借助社会媒体的力量扩大传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自办媒体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和公众心理的分析,为教育舆情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要特别注意高考等时间节点,在重大政策出台前做好相应预案。
(作者系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