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薛家瑞
眼前的景色从白到绿,车灯破开雾气,车辆沿山路缓缓下行。常年覆盖着积雪的阿尔卑斯山,山脚下偶然露出几丝绿色。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绿色上,生长出了几缕人烟。
我离开了车,顺着一条周围排满店铺和旅馆的小路径直走下去,一会儿便能走到国王湖。小径旁的店铺带来的是大千世界的颜色,与阿尔卑斯山上不同。从山脚下向山头望去,雪山上的颜色在于白、自然以及单纯。白的是雪,前夜刚刚落下的雪与数月前就积攒的雪混合在一起,颜色白得略显透明。但这雪白并不是白色的平铺,也不像洁白的纸那样。这雪白中留有缝隙,给别的颜色留了空间。于是岩石的灰色与赭石的颜色显露出来,但在岩石的缝隙中,依然留了空间给生命。于是,草木奋力生长,在雪山上的白色中留下一连串的绿意。“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就是自然的包容,包容着所有物体和所有颜色的存在,给予生命的不只是生存,还有释放美丽的空间。
人类文明的颜色来自于自然,也崛起于自然的包容。脚下的小径穿过一个名为贝希特斯加登的小镇。小镇就像整个人类文明颜色的缩影,释放出了不一样的光芒。相比于自然颜色的单一,文明的颜色在于多样化,色彩斑斓。下山的路上,我只见到了雪的白、草木的绿和岩石的灰,而这个小镇却展示出了多种多样的色彩。自然需要几千万年才能演化出一个新物种、一种新颜色,而人类文明在几千年间就已如此繁荣。走在小镇中,颜色逐渐多了起来:红砖堆砌的房屋有深灰色的屋顶;木制结构的房屋在红砖灰瓦中又添上新的颜色;青灰色的古代雕塑与铜色的现代雕塑遥相呼应;街上人们穿着鲜艳的滑雪服或暗色的棉大衣;商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这是多彩的颜色与繁荣的文明。
我们可以轻易依照颜色辨别文明与自然的区别。然而无论自然还是文明,却并不能取决于颜色本身,而是取决于颜色与其环境态势的关系。如果两者脱离了关系,自然的状态无所谓自然或不自然,文明的状态也无所谓文明或者不文明。我们从自然的颜色中读出包容,从文明的颜色中看出繁华,这两者相辅相成,造就了我们的生活。
穿过小镇,我来到了国王湖———一片被群山环抱的水系。国王湖是一片自然的湖水,是德国境内最清澈的湖,只有电动船和手划船被允许在湖中航行。这样自然的水,却有着一种超乎自然的美感。这种美感不是来自于人间的繁华,显得单纯、静谧。金色的沙洲向湖中延伸,消失在泛着绿色涟漪的湖面中,阳光透过雪山上的云雾幻化成七种颜色降临在湖面上,湖心的岛上覆盖着淡淡的雪与绿色植被,岛上的房屋和教堂早已剥落了文明的气息,却并没有完全融入到自然之中,而是呈现出一种超自然的状态。
国王湖美得就像仙境一样。当船行进在湖中、当我登上湖心岛,那种景色的美丽早已超出了我对自然的理解。置身湖中,不受实质和现象的牵制,与湖光山色融为一体。自然给人的感觉不再是包容,而是结合,自然与人的结合、与文明的结合。这种结合,将自然与文明的颜色调和,调出震撼心灵的色彩。如果世界上的文明都能与自然结合,那么自然会少遭受许多破坏,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将渐渐升入仙境。
从阿尔卑斯山一路下来所见所感良多。阿尔卑斯山,贝希特斯加登小镇与国王湖,不同颜色,不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