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科举对中国人价值观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05-03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科举时代,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科举入仕,也就是做官,始终是第一位的。不论是读书人还是他们周围的相邻、亲友,无不将做官视为最高荣耀。这一文化的影响也一直流传至今。

  科举制度的确立,改变了原有的仕进道路,随之也改变了旧有的价值观。科举制度创立之前,对一般人而言,无论是改换门庭,还是光宗耀祖,大都要通过武功,尚武的风气比较普遍。科举制度推行之后,人们的价值观逐渐从重视军功转向重视科举及第。科举及第已被社会舆论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誉。我们从“破天荒”一词的来历可以明显看出科举为世人所看重的程度。

  说唐代湖北荆南之地解送赴省试者,长期以来无人及第,人谓之“天荒”。至刘蜕作为荆南解送及第第一人,地方官竟欣喜至极,以破天荒钱70万资助,可见重视程度。“破天荒”也为了科举时代新出现的词汇之一。

  宋代以后,科举的影响更加深入人心。不论在城市还是乡村,科举的地位同样尊崇;不论是在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看来,科举都是至高无上的。重视、推崇科举入仕,已成为社会共识。社会舆论对科举的重视及推崇,表现在诸多方面。

  首先是支持、鼓励读书仕进与科场扬名。这里除了历代的地方官积极劝学、极力倡导科举外,家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许多家族广置族田,包括义田、祭田和学田,其目的,除了提供祭祀、修缮等费用外,便是资助义塾,解决族人子弟的笔墨膏火之资。

  其次是对科举及第者大加表彰、赞颂,以扬其名。最为突出的便是为状元、进士建牌坊。自明朝以后,为状元、进士建牌坊、立竿之风在民间迅速传开,而且还要把他们的名字及事迹刻木传之,即刊印成书,以流芳百世。在各地的地方志中,均记载该地区从生员到贡生、举人、进士的情况,凡名登方志者,都会感到荣耀。人们对科举中试者之表彰、赞颂可见一斑。

  再次是对不求仕进者形成舆论压力。《西厢记》便反映了这一现象。唐代张生进京赶考,中途与已故崔相国家的小姐莺莺相遇,遂暗中相恋,几经周折,莺莺决定以身相许。然莺莺的母亲却多次阻拦,最终万般无奈才允下这桩亲事,但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之婿为理由,叫张生进京赴试,得中后再来迎亲,否则休想相见。待张生考取状元,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个三代不招白衣为婿的理由,对张生这个读书人而言,是个极大的压力。

  社会舆论对科举的重视与推崇,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种以是否读书仕进作为评判是非贤能的标准,甚至以此去衡量某些人、某些事。即使是当朝权贵家庭的子弟,也积极准备应考,以考取功名。本来,身为权贵家庭的子弟无须应试也可保证有荣华富贵。但社会舆论的影响,使人人以科举仕进为荣,不能授爵的权贵家庭子弟也纷纷发奋读书,以求仕进。

  社会舆论对科举的重视与推崇,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使得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望子成龙,这一传统思想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