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学生 张海懿
心有桃花源,何处不是山水间?又一次在这条曲折的小巷信步,摸着墙上被岁月侵蚀的纹理,眼前浮现出东篱旁的那丛菊花,失落顿时涌上心头。
品读陶渊明诗文,宛如在闹市街头聆听一首苍劲奇崛而又醉人肺腑的古曲。他的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星,光亮穿越过层层时间的迷雾,影响了千秋万代。
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不知道是不是说的是《归去来兮辞》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请息交以绝游”。陶渊明的简朴与当代人的奢华,这鲜明的对比,在此刻排列面前。我们追求奢华、贪求豪宅,却不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
生活的颠沛流离,仕途的不尽人意,亲人的相继离去,造成了陶渊明心向田园、不问世事的真正归隐生活。淡泊宁静的心态,似乎是那个时代昏暗之中的一盏明灯。在归隐之后,陶渊明的诗歌不仅有对于生活时代的反省,还有鲜活的自然气息。他的细腻让生活的困苦与山水的旨趣变成了一种动听的旋律。陶渊明向往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的世界。他的追求、向往、不满、反抗都表现在了那个世俗的渔人身上。通过渔人的眼睛,陶渊明想象到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想象到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似乎在向世界表明他的人生正如他的诗歌一般素雅而义无反顾。
对于生命的深度体验,对于人生目的与价值的深彻领悟,让陶渊明在晦暗之中引入澄明的一泓清泉,显现出了独特意义:既结庐人境又不因环境而改变本我,既充满了关怀又不因此而受到羁绊。我们明白他的无奈,我们敬佩他的淡然。“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不是他的逃避,而是他的勇于面对。
面对当时的残酷现实,依然追求并享受着一份悠然的生命之美,实在难能可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何尝不是这样的韵味?
陶渊明欣赏“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返璞归真,渴望“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尽善尽美,陶醉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天伦之乐。梁启超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在不同的时代理解不同,也显现这个时代的丰富,正面的给予我们启示,反面的激起我们思考。
历史上,很多人认为陶渊明的诗文是艺术的极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与心性为做人的楷模,揣摩了他的诗句、了解了他的心性之后,也将自己的行为认知透彻。
“秋风,推开紧闭的门扉;阶前,秋水孟浪逼上眼;梧桐,吹乱漫身黄雨烟;归雁,揉碎无边艳阳天。”月积水,带露去,在桃花的尽头,伴着缤纷落英,却忘了路程的远近,醉卧菊花丛中,吟诗一曲。或许那水柔声流转虹下的一株还魂草,会细数午后阳光下陶渊明那抹神秘而又灿烂的笑容。
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归来,亦忘言语亦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