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与赏花

发布时间:2016-04-05 期号:

杨 柳

  清明,是节气,是节日,也是假日,给了人们放空怀想的机会。清明时节,春意盎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在这样的时刻,万千情思,也得到了契机,去寻那一处安放之地。

  清明,追思前人,焚香祭扫。古人哀思,总是寄托于文字之中,故清明祭祖之文多有流传,哀婉凄冷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很多文字,如今再读,闻者伤心,空留无尽叹息。传说之中,介子推“割股奉君”却不食君禄。国君无意之中使忠臣丧命,悲痛难当,乃至令万民皆寄予追思。现在的清明,其实是古时寒食与清明渐渐合并而来。哀歌诔文、诗词歌赋和历史典故,皆融于其中,无尽追思,亦可托付。

  清明,外出踏青,祈福去晦。古时春季,节气颇多,只是后来上巳节、花朝节等渐渐式微,清明则继续流传,包含的意义也日渐丰富,踏青即是其中之一。祖先英烈,当得祭祀,但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浊酒清泪哀祭前人之后,人们心中难免悲痛。既已到郊外,就趁此时节在春光明媚之中走走看看,也不失为调节心情的一个缓冲。更何况,古人并没有现在这么多娱乐方式,“赏春花”向来备受推崇。王维就曾在诗中写道:“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祭扫当悲,赏花当乐。同一个清明,蕴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情感,但它们又是那样的和谐统一。缘何?诗书礼乐,禀训於祖先;未来景象,待后人书写。先祖志,后人承;先祖业,子孙继。祭扫,为感怀,为告慰,更为传承。若祖先有灵,亦愿后人平安喜乐,与其湎于哀思之情,不如铭记家国之志。

  清明,追忆的神思与锦绣的繁花共存。有酒有花之余,人心获得的滋润更胜春光。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