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榜前“捉”婿

发布时间:2016-03-14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古代科举制度下,有一个有趣的婚配现象:中举士子是丈母娘的最爱。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立即变成香悖悖,成为丈母娘眼中的金龟婿。

  封建社会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选拔标准主要是门第高低;而婚姻也同样注重门第。因为就士人的命运而言,其最为关心的即婚与宦二事。但是,自科举制度建立后,“取士不问家世”,婚姻观念也悄然从单纯重门第向逐渐重功名转变。财产的丰俭,是传统观念中择偶标准的重要参考,当然在科举时代也很被看重。但从唐代开始,人们的择偶标准中,首先看重的是科举功名。由于富贵与功名是不可分的,而进士及第就意味着辉煌的仕途,所以进士就成了公卿富豪的东床佳选。

  唐代长安风俗,每逢礼部放榜之后,曲江大会期间,新科进士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心,也是权势人家择婿的主要目标。史载,“曲江之宴,行市罗列,长安几于半空。公卿家率以其日拣选东床,车马填塞,莫可殚述。”“有若中东床之选者,十八九细车珠鞍,栉比而至。”随着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注重功名构成了唐代婚姻习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据记载,有一官僚子弟,性格落拓不羁,“少孤,依于外家”,舅舅有女,才色双全,于是向舅舅家求亲。舅舅对他说:“汝且励志求名。名成,吾不违汝。”此子遂发愤笃学,四年后成名归,终娶舅女。功名竟然成了选择婚姻对象的先决条件。

  “郎才女貌”一直是人们评判佳偶的理想标准。科举制度的建立,使这一标准有了新的内容。随着科举发展,功名对世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唐以后,书生只要金榜题名,便可轻易地扫除障碍,与绝代佳人喜结良缘。这也表明,在择偶观念中,科第渐重于门第,而郎才女貌渐重于门当户对。

  进士放榜日,公卿家有欲嫁女者,凌晨便驾车前往新科进士赴琼林宴必经的“金明池上路”,待新进士路过时,各家争相选择意中之人。当日得中东床之选者,往往十之八九。王安石回忆及第时之盛况有诗云:“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红裙”当然是那些待嫁的女子,“绿衣郎”即身穿绿袍的新科进士。在万人瞩目之中,身处其境的进士哪一个会不为之所动?正如宋真宗劝学诗中所说:“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进士如此,状元则更成为官宦人家追求的目标。科举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是描写状元被招为驸马的。

  唐宋以来注重功名的婚姻风俗在清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世人的目光不仅盯上金榜题名者,就连始获一青衿之生员,乃至将来会成大器的少年都会成为择偶对象。有些地区的风俗,甚至认为与秀才接触都会带来福音。

  科举时代婚姻观念的变化,是由科举制度促成的。它使“郎才女貌”这一择偶形式成为一种时尚和习俗,比起重门第,强调门当户对还是进步了许多。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重科第不重门第,只是择偶的眼光看得远了,不计较一时之富贵,为的是将来终生的富贵。因为科第毕竟是与做官联系在一起的,而人情世态之势利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重科第实为重官位。正因为如此,在科举改变婚姻观念的同时,也为人间的婚姻家庭关系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内容,带来了诸多家庭的婚姻悲喜剧。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