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婧
2015年,是我回家次数最少的一年。
边工作边学习,其实并不容易。但我深知,如果想获得更多,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双休日,我都日程满满,一直挤不出时间回家看看。连爸妈搬家的那天,我都在采访的路上。好不容易捱到了寒假,我几乎是第一次踏进已经布置好的新家,书包一扔,往床上一躺,这个久违的假期,我准备“长”在床上。
“喜欢你房间的布置吗?”妈妈时不时走进来,在我的床边坐下。“喜欢。”我头也没抬,眼睛盯着手机屏幕,随后回答。在北京城里“漂”的这些年,居无定所,我似乎早已习惯了“有张床就是家”的生活。
我全然忽视了,房间的每个小细节,都是爸妈按照我的喜好精心布置的,就连开关贴都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小兔子图案。很难想象,我不在家的日子,他们以什么方式思念着我。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却更熟悉手中的这个网络世界。
除夕夜,我和往年一样坐在电视机旁,边看春晚边抢红包。今年已不再满足于微信“摇一摇”的我,还将目光移向了支付宝的“咻一咻”、QQ的“点一点”。当我在各个软件抢得风生水起、应接不暇时,妈妈的问题也纷至沓来。“闺女,从哪儿下载微信表情呢?”“闺女,你告诉我怎么抢红包啊?”“等会儿等会儿,我这不忙着呢嘛!”然后,好久,妈妈那儿都没有动静。我放下手机,凑过去一看,妈妈正戴着老花镜,到网上一个一个问题地搜索答案,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默读着,像极了一个被批评后努力改正的孩子。
突然,我感到鼻子一酸。原来,爸妈的“互联网技能”都是这样学会的。
2007年,我初入大学,爸爸申请了一个QQ号,学会了如何打开我的空间,阅读我发表的日志,于是,爸爸成了我空间访问次数最多的读者;2009年,我大三,开始玩起了微博,爸爸也申请了一个微博号,成为关注我最多的粉丝;2011年,我毕业参加了工作,又转战微信,爸妈也随之学会了微信语音、视频聊天。犹记得有一次我因为吃坏肚子一晚上没睡,顺手发了朋友圈。一早,妈妈就打来了电话,焦急的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担心。从那之后,爸妈只要看到和健康有关的文章,都会第一时间转发给我,有时担心我不看,还会语音念给我听。
从2007年上本科,到现在又回归学校读研,近10年的时间里,我不在家的日子,他们就成了空巢老人。他们没办法陪在我身边、看着我学习打拼,只有通过指尖上的互联网,缩短心中长长的牵挂。
在互联网的更新换代中,他们从未被落下,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缺席子女的成长。
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正如北大女生王帆在《我是演说家》中所说,我们确实承担着赡养父母的全部压力,但是我们的父母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风险,可是他们从不言说,也不展现自己的脆弱。你打电话时,他们说家里一切都好的时候,他们真的好吗?
作为子女,我们要善于看穿父母的坚强,这件事越早越好,不要等到来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曾经,很多人都在说“不必追”。可是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就得追,而且要从今天开始追!提早追!大步追!子女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您养我长大,我陪您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