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尽管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跟现在的高考在性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许多人还是忍不住要拿科举考试来与高考对比。那么,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考什么内容呢?
在现代影视剧或者有些小说中,我们常会看到封建社会万恶的科举制度对人们思维的束缚。科举追求的死板硬套的八股文格式不知道毁了多少人的梦想。那么,古代科举只考八股文么?其实,做八股文只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要求,唐宋时期的科举从未有八股文之说。而且,八股文只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其中一场经义试题。除了试经义,科举还考诗赋、考论、考策,远不是“八股文”三个字所能涵盖的。
隋朝,科举创始之初分为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空题,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要求考生填充缺的字词,以测试应考者记诵经书的记忆能力;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明经科主要考记诵,易于应付,三十岁考中的人已经被看作“老明经”了。
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进入唐朝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科,成为科举中最重要的考试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造力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此外,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还有明法科、明算科和明书科等考试科目。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夏侯阳》、《周髀》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这三科是选择专门人才,录取后只在和专业有关的机构任职,唐代应考者极少,及第者屈指可数。
到了宋代以后,科举考试内容与唐代差别不大,但王安石掌权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的评论)和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然而,后来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并进行了激烈的争斗。所以说,宋代的科举在考试内容的选定方面是磕磕绊绊的,矛盾层出不穷。
元代的科举虽然对官吏选拔的作用不大,但它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有着重大的转变。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第二是考试的指定参考书有所变动。元代统治者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的考试内容要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这种做法也沿袭到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要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乡试、会试均分三场,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后三日考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又三日考第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由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因此除四书五经外的知识,统统都成了“杂学”,很多读书人对这些“杂学”一概不通。对于四书五经的考试内容,科举只要求考生因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不求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在这样的要求下,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反而被忽略。曾经有人将八股文与“鸦片”、“缠足”并列为荼毒国人的三大害。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8月,清廷发布上谕,宣布废除八股文:“科举为抡才大典,我朝沿用前明旧制,以八股文取士……乃行之二百余年,流弊日深,士子但视为弋取科名之具,剿袭庸滥,于经史大义无所发明,急宜讲求实学,挽回积习。”并决定从次年开始,乡试与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篇,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程式。”但,为时已晚。短短几年后,风行了1300年的科举考试制度在公元1905年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