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高永安
春节的来历
春节,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是炎黄子孙永远的精神支柱。
“春节”这个词,古代指的是春天或者立春,指今天春节的词是“元日”,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民国时期,由于行用阳历纪年,阳历新年叫“元旦”,农历新年遂叫“春节”。
这所谓的一年,是用我们常说的夏历来说的。所谓夏历,顾名思义,就是夏朝使用的历法。夏商周三代历法不同,商历比夏历早一个月,周历又比商历早一个月。但是到了汉代,又采用了夏历。
不管是用什么历法,不管是哪个民族,都会对新年的第一天特别关注,所以多在这一天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礼记·月令》说:“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所谓“祈谷”,就是祈求谷物丰收。天子“祈谷”的时候,还要带着农具,带领文武百官,到乡野去,迎接春天的到来。回来之后,天子还要赏赐百官。百官要向皇帝朝贺。
民间也有庆祝活动,叫“贺岁”。东汉时期的官员张酺,在官府中人缘极好。一天,张酺的父亲从外地来京城。很多公卿大臣从朝堂上罢朝回家之后就来到张酺家里,向张父贺岁,“公卿罢朝,俱贺岁,奉酒上酺父寿。”(《东观汉记·传十一》)
跟春节或者“元日”“元旦”有关的,还有两个词:“腊(là)”“蜡(zhà)”。这两个都是祭祀的名称,祭祀的时间都跟春节接近,所以也常被误认为古代的春节。
“腊(là)”就是腊月的腊。作为祭祀和节日来历都很悠久。在《荀子·劝学》里就有:“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这里的“腊”都是祭祀名称。其中“膢”祭祀的是饮食之神。祭祀饮食之神,当然要大吃大喝。“腊”祭跟“膢”祭并称,可见“腊”祭也是注重饮食的。荀子说“相遗以水”,是说水在他们那里是最珍贵的东西。这就间接告诉我们,当时腊祭时是要互相送礼物的。这说明腊不仅是一个祭祀,而且是一个节日,在这个节日里,大家要用互相赠送最好的东西表示问候。这跟今天的春节习俗有点儿相似吧?
“蜡”祭是祭百兽、百神的。每到年终,大家劳累一年,要庆贺丰收,开始冬天闲暇时间了,所以对这一年里收获的猎物、庄稼等,都要表示感谢。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神,感谢这些猎物、庄稼,就要感谢他们的神。这个祭祀的来源更久远。《礼记·郊特牲》:“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郑玄注:“闭藏之月,万物各已归根复命,圣人欲报其神之有功者,故求索而享祭之也。”这里说的“伊耆氏”就是神农氏。蜡祭是那时候就有的,此说未必可信,但是汉朝人说蜡祭始于伊耆氏,可见时代之久远。
“腊”“蜡”都在年末十二月,但具体在哪天未详。“腊”祭祀百神,但主要是祭祀八个方面的神。《礼记·郊特牲》记:“天子大蜡八。”“八蜡”有具体所指,有人以为指八个方面的神祇,有人以为指八谷。这跟今天腊八节吃腊八粥正好对应。因此,蜡祭很可能是在腊月八日。而腊祭的主要内容是祭祀祖先,祭祀的内容有五祀。其中就有祭灶。这样看来腊祭跟今天的祭灶节有对应关系,应该在腊月二十三日。
综上所述,腊、蜡都不是春节,而是跟春节时间相近的,由祭祀发展而来的节日。而今天的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怎么回事呢?是不是跟传说中的怪兽“年”有关呢?回答是否定的。“年”为怪兽之说,大概是奶奶哄孩子睡觉时候编出来的神话。“过年”的“年”本来是庄稼成熟的意思,指每到庄稼成熟为一个周期,即一岁,是一个新的时间段的开始。是由时间单位发展为节日名称的。这跟英语的year一样,“年”是year,“过年”就是new-year。但是中国的春节不仅仅是一天,而是一段时间。
春节的习俗
古代春节就有饮酒、吃点心、玩游戏等习俗,还有一系列以祛病、养生为目的的饮食习俗。古时流行的有饮椒柏酒、屠苏酒,魏晋时期流行吃五辛盘、胶牙饧等。人们把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称为五辛。在元旦时,人们将这五种辛香之物配合在一起吃,可以散发身体脏器中的疠气。后世发展为五辛盘,又叫春盘。春节还有贴春联、吃饺子、放鞭炮、串门儿、发压岁钱等习俗,都有来历。
下面我们把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的主要习俗简要介绍一下:
腊月(农历十二月,下同)初八,即腊八节,“过了腊八就是年”,俗话说开始“有年味儿了”。这天的活动主要是喝腊八粥。腊八粥主要由八样谷物混合,煮成粥。以前的腊八粥除了全家团圆一起喝之外,还要馈赠亲友。有的习俗说喝别人家的腊八粥,会欠下一辈子还不起的人情。可见这个粥不好随便喝。根据清人写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腊八叫做王侯腊,家家煮果粥。人们在这一天从河里取冰,贮藏在河边的冰窖里,以备来年夏天使用。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旧时要打扫房屋、悬挂天灯,做火烧、糖瓜等食品,炒豆喂神马,送灶神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今年的功德。祭灶的时间,南方有些地方是农历二十四,祭品、食品也和北方有差异。
腊月二十五起,一般人家就开始忙乎过年的一应物品。据说这一天玉皇大帝下到凡间,根据灶神的汇报,对百姓论功行赏、论过行罚。所以,从二十五到大年三十这几天,世人要谨慎起居,谨言慎行,不可打骂孩子,以免招来不祥。由于玉皇大帝下界,凶神恶煞都不敢造次,也都为自己放假忙于享乐,所以这几天百无禁忌。
贴春联一般在二十七八。春联一定要写吉利话,但不是一般的吉利话,而要对仗工整、文笔优美、字体美观,体现新年愿望。除了春联,还有年画。以前家家都买一些画儿贴在墙上,表示喜庆。现在一般只随春联买一些年画贴在门上。
民俗里,这两天一定要洗澡,并把一年内没有吃完的草药扔出去,开的药方烧掉,这叫做丢百病。
除夕之前,家家户户要把这几天的食物准备好,蒸馒头,包饺子,蒸年糕,做很多小吃、点心等。除夕下午开始,人们就不能干活儿了,直到正月初五,每天都吃现成的。一般的市场也会从这时候开始放假。春节的高潮也是从除夕下午开始的,放鞭炮、吃饺子,晚上团圆叙家常。工作在外的人,也都会从很远处赶回来,参加家庭聚会。这一晚的聚会要很久,甚至通宵达旦。这叫做守岁。家人聚集在一起看春节晚会,也成为新时期的一道年夜大餐。到子夜,各处焰火齐鸣,普天同庆。家里孩子则为长辈祝寿。
正月初一,就是大年日,一大早就要吃饺子、放鞭炮。亲朋好友都在这一天互相拜访,互致问候。从这一天起,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都是走亲访友的时间。如果亲友有小孩子或者新婚夫妇,要给压岁钱。北京的庙会也是这天开始。
正月初五叫破五。所谓“破”,大概是说很多过于严苛的规矩到这一天都解禁了。年味儿虽在,高潮已过。该上班的上班去,忙生意的忙生意去,生活慢慢恢复常态。
初五到十五,本无节日,但是有几天也有讲究。如按照汉朝东方朔的说法,初一是鸡日,初二狗日,初三猪日,初四羊日,初五牛日,初六马日,初七人日,初八谷日。其中人们关注的是初七人日,因为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则人丁兴旺。初八谷日,传说这一天诸星下凡,要点一百零八盏灯祭祀。初九是天诞日,忌屠宰。当然,民间各地也有些不同的习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人们准备很多各式各样的灯,所以又称为灯节。有制作精美的造型灯,有无所不能的功能灯。有在灯壁上写谜语供大家猜的,叫灯谜,是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游戏。有的地方会开辟专门的彩灯展览。这天人们还可以吃元宵,北方有吃饺子代替元宵的。放焰火的活动到这一天就结束了,过年活动也就此告一段落。这个民族的盛大节日也就此落幕,期待来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