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屈原

发布时间:2016-01-27 期号: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学生 陈子千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屈原不过是端午节的一个寄托。当我走近他时,才发现他是个触手可及的人。

  屈原是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并非是指对于国之领袖的愚忠。他之所以深爱着这个国家、这片土地,是因为他所向往的美政、所渴求的清正与光明,在他眼中是能够实现的。他的一生独钟爱楚。作为一名落魄贵族,他侍读在楚怀王身侧,鼎盛之时做过左徒,衰败之时流荡在乡野。年轻时的他佩以香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他自命生于皇天后土之间那意志坚定的橘树,南方就是此生厚爱的地方。然而年老的他依旧佩以香草:“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弃了这独爱的楚国能如何?弃了这整个世界又如何?他披头散发,眸中无悲无喜,凭空望着汨罗江,纵身而去。

  我依稀看见了几抹至红的血晕散开来。屈原走了,他是为了在这凄苦浓黑的夜里亮起那一束皓皓之白。让那消散了的楚国、那还笑得妩媚的郑袖、那力主连横的张仪看到自己的忠与真,还有那矢志不渝的坚持。屈原失败了,他一个人站在了所有人的对立面,奉行着圣贤的举动。他认为圣君善谏,于是说:“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毫无保留的忠,却被楚怀王所怀疑。他奉行圣贤的真,却被小人所孤立,甚至连近身之人都避讳不及。但是,他高贵的性子中深藏着一份笃定。他笃定可以用自己的个性与理想改变污浊、肮脏的世界。

  所以,屈原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孤独早在他被贬在汉北荒蛮之地时就已验证了。然而,屈原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至刚之人,也是一个至柔之人。当我看他冷眼旁观着小人得意,看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作风,又看到他小心翼翼地捧着与那个朝代相悖的正义、口中又不断慌忙喃喃着的楚……才明白他的可贵。他怀揣着冷酷与柔情彳亍在这世间,他用自身的骨血支撑着埋葬在冷冽寒风中那一抹希望,即使他的精神与灵魂终究被埋葬,纯净的人也终究陷入污黑的淤泥中,不为那样的世界所容。屈原是偏激的,然而他也是最具真性情的人。他不愿失去自己的正义,也太过珍惜他所钟爱的楚怀王,那缠着花香、漫着芳草的南国。

  善良而正义的人,往往过于辛苦。

  当他写下最后一首诗《怀沙》后,“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将以为类兮。”他如人所愿,缓缓倒下。汨罗江中那世间最纯正的血色已被稀释。不可忘,空中楼阁之上,屈原灵魂至善、永存!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