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学生 张 怡
月夜的林荫路总是美的,但假若你不曾驻足,又怎能看见月光洒在梧桐树下透出的细碎光亮,歌曲轻声婉转动听,但假若你不曾侧耳倾听,又怎能巧遇到诗人留下的丝丝情愫。
———题记
“停下来。”
“哪里不对?我可没有弹错音!”我辩解道。
“是没有弹错,技法没错,但总觉得不好,回家再练练吧!”还没等我说话,老师已合上琴谱转身离开琴房。
音阶没错,指法准确。真是吹毛求疵。一想到自己花了整整一个假期来练习这支曲子,心中的委屈和不满如浪潮般汹涌起伏着。算了,不练了。我一气之下将琴盖上。老师的话语却一直萦绕在耳边,让我耿耿于怀。
我上网找了很多艺术家弹奏的《月光》的版本,还不是都一样。就在我打算关掉页面时,忽然眼睛捕捉到了一些东西,德彪西生平的介绍,他是一个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法国音乐家。我不禁想象着:在一战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踌躇满志的音乐家坐在战壕中,看着天上那轮清冷的月亮,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对舒适温暖家庭的眷恋,对和平安宁的渴望……一切的一切都化为一道月光静静流淌在指尖。
脑中电光一闪,我好像明白了什么。揣着对作者及其作品的了解,我又开始了练习,忘记指法,忘记曲调,脑中只有一派清冷的月色和那月色下久久独坐的人。清幽的琴声缓缓流动起来,鼻子上的汗水让眼镜滑了下来,手心里汗渍渍的,手指按在琴键上几乎要打滑,椅子上的皮革也经过汗的粘合变得有些湿热……
当我尝试着在弹奏中加入感情,这原本枯燥的练习变得不那么难熬了。我感到眼睛的干涩难受,胳臂像被牛奶泡过的饼干那样软弱无力,但是这些我都不在乎。一串串音符在琴弦上缓缓跳出,不知怎的,我的眼眶有些湿湿的,这是自三岁学琴以来从未有过的体验。
我忽而明白,于弹琴而言,技法永远不是最重要的,唯有对情感的体味与传递才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弹琴如此,写作如此,人生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