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 夏君生
清末,一位京官和幕僚闲谈,以“陶然亭”三字求对,幕僚说若要对仗工整,只能以大人之名了,这位京官就是晚清名臣张之洞。
道光十七年(1837),张之洞出生在贵州兴义一个官宦家庭。他从小接受严格而正统的儒家教育,4岁发蒙,8岁读完四书五经,10岁开始习作诗文,11岁作《半山亭记》,名震四方,被誉为神童。他父亲的挚友、名臣胡林翼很欣赏张之洞的才华。胡林翼的经世致用之学,也深深影响了张之洞。
道光二十九年(1849)秋,12岁的张之洞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依科举定制回原籍参加县试。其原籍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离兴义千里之遥。在一个族人的陪伴下,张之洞回到南皮参加县试,考中生员(秀才),随后入县学苦学三年。咸丰二年(1852)年初,张之洞参加顺天府乡试,以优异的成绩名列榜首中解元。
乡试结束后,张之洞在北京拜见了家族的榜样和荣耀——族兄张之万。张之万比他大27岁,是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状元,李鸿章也是那榜进士。张之洞十分敬佩状元族兄,族兄的榜样对他来说既是激励也是压力。
咸丰三年(1853)三月,太平天国起义军占领南京建都,挥师北上,京师震动。张之洞只得冒着生命危险,一路颠沛流离返回贵州兴义。然而兴义也非安全之地,且无法参加会试取得功名建功立业,咸丰五年(1855)秋,张之洞辞别父亲,带上妻子,借道没燃战火的四川和陕西,再次踏上赴京之路。
咸丰六年(1856)三月,张之洞赶到北京,考取了觉罗官学汉教习,如果工作满三年可外放为正七品的知县。然而此时其父病逝,按礼制,他要守孝三年。于是,张之洞便留在南皮守一边守孝,一边备考下一届会试。咸丰九年(1859)年初,张之洞守孝期满,踌躇满志地赴京会试,却发现会试同考官是族兄张之万。按科举规定,张之洞必须回避,只好把希望寄托来年的会试。然而第二年,张之万还是同考官,张之洞很无奈地错过了两次机会。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烧毁圆明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京城待不下去,张之洞便入了山东巡抚文煊的幕府。但他的理想没泯灭,依然坚持苦读,期待会试早日恢复。同治元年(1862)年初,张之洞入京参加会试。万幸的是这次张之万不是同考官,但张之洞却不幸名落孙山,这对自视甚高的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此时他才25岁,只要不就此消沉,还有一举成名的机会。
不久,张之万外放河南任巡抚,邀张之洞到府中历练,有意提携。张之洞在状元族兄的指点下撰写各类奏折,代写的奏折得到了慈禧的赞赏。张之万借机向慈禧陈情。同治二年(1863)二月,张之洞辞别族兄再次参加会试,果然取得了好成绩,考中了贡士,名列第141名,拿到了殿试入场券。殿试时,张之洞毕其功于一役,把长期思虑在心中的话,全都抒发在试卷上,直陈时弊。文章大气磅礴,切中肯綮,令无数学子追捧,但也引起很大争议。阅卷官只好将他列为二甲之末,也就是第十名。阅卷大臣宝鋆力排众议,将张之洞列为二甲第一,也就是第四名。慈禧早闻张之洞的才学,将他改为一甲第三名。阅卷官觉得张之洞才26岁不宜暴得大名,慈禧说科举为抡才大典,当唯才是举,又不是选寿星。张之洞遂幸运地成为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