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考道难 考场苦

发布时间:2015-12-07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对古代读书人而言,读书之苦是难不倒他们的,而应试赴考之苦却常常使他们望而却步,因为那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征程。如果说读书是对意志的磨练,那么赴考则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验。

  为体现科举选士的公开与公正,自唐至清,不论是两级考试还是三级考试,每级考试都要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内容、集中考试。此项规定给应试者带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要远离家乡,千里迢迢去参加考试。且不说唐宋的省试、明清的会试要集中全国举子赴京师,就是明清的乡试,士子们赶赴省城也够奔波的了。难怪古人用“赶考”来描绘这一历程。“赶”字确实道出了应试者的千辛万苦,然而这又是很多士子要闯的一关。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行千里路并非易事,实可谓“劳其筋骨”,经济条件姑且不说,自然条件就会让相当一部分人望而生畏。有些士子并非对读书有恐惧,而是承受不了长途赶考对身体的挑战。

  赶考对应试者来说,没有“千里江陵一日还”那么轻松,路途之苦,更像是蜀道之难。唐代有一个叫刘蜕的举子,赴京城参加考试往返要用半年时间,筹措经费需要两个月,然而及第与否尚未可知。长期奔波的代价是头生白发,田园荒芜。刘蜕的情况反映了大多数应试者考试之苦。这样,我们也可以理解,唐代落第举子之所以不离开长安,利用夏季继续复习功课,实属无奈之举,因为他们在一年之内往返于家乡与京城之间太难了。

  一路颠簸已使应试者难以承受,而风雨灾害、瘟疫流行、战乱还会不时地威胁他们的生命。清朝道光年间,河南乡试,因黄河决口,被淹州县甚多,士子们被困于途中,难以跋涉,多不能如期入考场。咸丰年间,太平天国起义,道路阻隔,许多省份的士子不敢赴考,更有在赴考途中丢了性命的。清代情况尚且如此,更不必说明朝以及更早的朝代了。士子赶考之苦可想而知。

  科举制度创建后,历朝政府都在不断完善它,有些制度的改进与完善即与赶考之苦有着直接的联系。唐代的科举考试是每年举行一次,宋代初年也是如此,后曾两年举行一次,到宋英宗时期,定为三年一考,并一直沿用至清末。而宋代改三年一考的原因正是与赶考难有关。此外,对考生的资助制度也由此而生,历代均有对考生路费资助之举。雍正八年,生员参加乡试,一般由本州县给费银三两。清政府额定的路费银两并不能满足所有应试者的需求,“殷实者尚可宽裕,而儒素者每形拮据”,一些“寒酸之士,资斧不敷,因而裹足不前”。于是,一些地方官员纷纷捐赠银两助士子们赴考。

  经过长途跋涉,应试者终于跨进了考场的大门,而等待他们的考场之苦,一点儿也不逊于路途跋涉之苦。唐及宋初,解试考场大多临时设于佛寺、学校及官舍。北宋中期以后,诸州开始陆续创建贡院。当时的贡院,少则数十间,多则三五百间,甚至上千间。那时的考场十分简陋,如礼部贡院内的场屋既无桌子,也无凳子,可谓“四壁皆空”,即使是考试用的书案,也要举人自己带着。直到南宋,入场考试的桌椅仍要由应试者自行置备,这对举子的确是个不小的负担。

  明清的贡院规制完备,但考试条件并不比唐宋好多少。考生入场后,就要在号舍内住上三天三夜,吃喝于此,便溺也于此。赶上天气炎热,考场便是五味杂陈,臭气熏天。特别是江南蒸湿之地,白天苍蝇骚扰,夜间蚊虫袭击,考生苦不堪言。除了考场条件简陋之外,对应试者而言,还有搜身之苦、寒暑之苦等。考场之苦远不止这些,发生在考场的火灾、水灾、瘟疫也屡见不鲜,有时会使士子心惊肉跳,甚至葬身试场。北宋元丰年间,省试借用开宝寺为考场,就在锁院阅卷期间,寺院突发大火,四十余名试官、隶卒死于火灾。幸好士子已离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明朝天顺年间,庚辰科会试,考场突发大火,因大门紧锁,举子来不及逃离,死伤无数。

  士子金榜题名时的荣耀,背后有一段心酸的历程。一旦金榜题名,便即苦尽甘来,迎接他们的将是隆重的登科庆典。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