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学生 杨舒淇
不论古今,国人大多喜欢出游,但古人和现代人出游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现代人出游讲究的是什么都要“快”:快速乘飞机到达旅游地点,快速游览,走马观花一番,又快速离开。而“快”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快速的交通方式是时代进步的结果,能帮我们节省时间、减少旅途劳顿,当然是有益的。但到达之后快速游玩又离开,真的能够体会到旅游的乐趣么?这样匆匆游玩、匆匆离去,是为了省出时间去购物?是为了贴上自己来过的标签,回去后好向亲朋炫耀?还是根本没有体会旅游的意义,只是跟风跟潮流?难道他们不知道游而不思则罔?
反观古人的出游却大不相同,他们讲究的是“游而思”。古人出游,重在体会旅行中的过程、欣赏旅行中的景色并反思得出感悟,更有名家在反思之后将所想所感记录下来,成为名篇佳作,流传后世。
君不见王安石游褒禅山,提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有志与力且有物以相之,方可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熟能讥之乎”的观点。他在游山洞而不得之后反思己过而得出的感悟,无不可以作为经验,用在之后的生活中。因此,他的“游”经过“思”是成功的,这样的“游”,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游赤壁,平常人或许只会看到景色的表面,单纯欣赏那赤壁山水、明月之景。但苏轼却透过山川、月色,深入思考人生,最终得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的哲学观点。这段话不知开导了多少人,使人们不再忧思生命的短暂而细细感悟当下的美好。私以为,此种“游而思”并提出发人深省的感悟,能够教化人、开导人,真乃“游”的最高境界。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无一不是古人“游而思”,又有感而发写成的名篇佳作。
现在,有些人到旅游胜地走马观花的原因,大抵还是内心浮躁和急功近利吧。现代化的潮流席卷而至,很多时候,人们很难静下心来细细观赏、思考。或许,再到出游时,我们可以放下手中的相机、手机,放慢日程、放缓脚步,不受外界干扰、只用身体感受、用眼睛浏览、用大脑记录,真真切切地发现大自然之美,给自己留出充足的时间感受并思考。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而“游”也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才会变得更有意义,否则游而不思终将会罔。
(推荐老师:魏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