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科举如何选拔主考官?

发布时间:2015-11-30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选拔考官是科举考试中重要的环节之一。考官能否忠于职守,直接关系着考试本身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历代科举考试的考官都是临时差遣,考试结束即返回任原职。

  清代所有乡试、会试主考官的派遣,均是由皇帝钦命,因此,这一官职属于钦差。而且,担任各种考试的官员都要有一定的学历或资格,有的还要通过考试,经过挑选,确认合格后方能胜任。

  科举考试的考官种类繁多,主要有内帘官和外帘官之分。内帘官指主考、同考、内提调、内监试、内收掌等,主要职责是出题、阅卷、录取等,各自责任明确,不得干预考场其他事务。外帘官指监临、外提调、外监试、外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负责管理考场各项事务,各自的职责也很明确,同时不得干预与内帘有关的事务。

  那么科举考试中主考官的选拔标准及任用程序是怎样的呢?各省乡试的主考官一律由京官出任,这是清初制定的基本原则,也是自明朝嘉靖以来的惯例。顺天府和各省的主考官均由皇帝选派,做到钦命简放。

  清代乡试初始时没有严格的标准,一般来说,凡进士、举人出身者均可任用为主考官。雍正三年(1725年)颁布考试典试官之令,推行考差制,在主考官的选任上奉旨:“用进士出身之人,不用由举人出身之人。”至此,进士出身的官员任乡试主考成为定制。

  这里要提一下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因顺天乡试在京师举行,且应试者众多,正、副主考的设置多有不同于各直省之处,其主考担任者的职衔一般要高于各直省的主考。顺天乡试主考官的规格与会试无多大差别,由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侍郎、副都御史以上官员典试顺天乡试。

  会试的主考官称为总裁,分正、副总裁。清初会试总裁无固定名额,均由皇帝届期简派。至乾隆时期逐渐形成定制,会试总裁必须从进士出身的大员内简选,才能胜任。

  清代初期,各省主考官的简派实行定差制。定差简派主考官,名额与部门派出的官衔固定,社会上关注考试的人多能揣测出任各省主考的人选,导致考试之前请托主考官之事不断出现。为了避免托请之风的盛行,严肃考试纪律,定差制于康熙年间停止。此后,各省乡试主考官的简派由礼部行文各衙门,咨取进士出身、是否考过试差的侍郎以下京堂各官的官衔和名字,同时行文吏部,咨取考过试差的宗人府主事、内阁侍读学士以下、各部郎中员外主事六科等官的官衔和名单题请进呈。

  考试试差,是选派乡试正、副主考官的考试,即通过考试差遣乡试主考官,又称考差。这是清代科举考试制度中差遣主考官所采取的独特方式,目的是确保派出的主考官的声誉,从运行机制上维护科举考试顺利进行,凸显政府对科举考试的重视程度,体现了考试制度的严密和完善。试差的考试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以四书文两篇和论题、诗题等为主。试差时间也没有确切的日期,但必须在一天内考完。试差的地点设在宫中殿廷内。所有参加考试的应试主考官要自备答卷纸张和笔砚。

  主考官在上任期间若遇丁忧、事故等情况,则由相应的制度规定其行为和接续补充的措施。清初的会试主考官多有连任者,也有会试与顺天乡试互为连任的。所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主考官名单一旦公布后,如有无故不到者,将参处扣除。所有派出的主考官遇有事故时,需要奏明请示,待命下后按照执行,不得随意自行缺席考试的职位。

  主考官的赴任起程,顺治二年曾经规定:“各省主考官于命下日克期起行,不携家,不辞客,不随从多人骚扰驿递,在途不闲游,不交接。抵所差之省,提调官即迎入公馆,不得接见,所寓公馆仍用考官封条,监试委官巡逻,依时启闭。”至此,主考官赴宴后即进贡院开始入闱,不再会客,以避免嫌疑。

  关于主考官的路费,清初无定制,每科主考官在差往各省时,当地督抚多有馈送路费的,其数目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不过路费的数额往往超过官员一年的俸禄,意在养廉,防止腐败。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