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清代科场之弊端,名目繁多,当属历代之最。谎报年龄便是其中的一项,这在历代科场中也是不多见的。显然,这与清代科场中某些对年龄限制的条例有关。清代科场中,谎报年龄问题集中反映在童生试、八旗科举,以及恩赏政策下老年士子应试三个方面。
童生试一直是清代科场弊端最严重的地方。按规定,有些省份童生试的县试有难易之分,“同场而题目各出,未冠题易,已冠题则稍难”。所以,考生少报几岁以能参加稍易的童生试的现象就出现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湖南学政在院试时发现应试童生,多有册内年岁甚幼,而其人实已四五十岁不等者,遂令各府查办,并将此奏报。清廷传谕各省,“于点名时,留心详慎体察,务期疑窦剔除,毋少疏忽。”
清代,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有别于天下士子,不论是参加童生试,还是乡试、会试,都要先通过骑射考试,骑射不合规就没有资格进入文场。这是对八旗子弟的特殊要求,“以示不忘本也”。在童生考试骑射的条例中有一项规定,即十五岁以下的应试者可免马射,只考步射。于是就有一批人企图钻这个空子,在报名应试时,“私减年岁,冀免马射。”
关于八旗子弟参加科举,与谎报年龄类似的还有谎报近视。八旗子弟会试前的骑射考试有一项规定,即近视者可免骑射。于是,谎报近视者大有人在。乾隆四十年,在125名应会试的八旗举子中,竟有73人报称近视。经过大臣鉴别,有20人虚报,责令照常骑射,对另外53人则允许免考。此事奏报后,乾隆帝震怒,“所有不能骑射之五十三人俱着停其考试。”
清代老年士子应乡会试者甚多。为笼络读书人,清政府推行了对老年应试者的恩赏政策,会试三场完,凡七十、八十岁以上举人如未中,可请旨赏给翰林院及国子监职衔。恩赏条例的出台,不仅使老年士子心存希冀,强赴公车,也让为获恩赏而谎报年岁的现象随之出现,且愈演愈烈。随着恩赏政策的推行,得赏职衔者越来越多,至乾隆皇帝寿辰时达到一个小高潮。乾隆大喜,见报就赏,哪里还顾得上核对年龄。而各级官员为讨好皇帝,更不会去查对年貌。上上下下都沉浸在喜庆之中,谎报年龄的情况也就在所难免。
清政府为防止应试者谎报年龄而获益,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严格报名手续,严格审核制度。从实施情况看,在某一时期或某些省份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一些弄虚作假者被查出,受到处罚,相关官员也被议处,以致到清中期以后,有关童生试及八旗骑射考试中的谎报年龄问题已很少被提及。但是,对于老年士子的恩赏则不同。自恩赏例推行之日起,直至清末,虚报年龄的现象从未间断过,可谓是屡禁不止。咸丰时规定,老生录科时,即核其年岁及入学时间,似乎有一些效果,但到了光绪初年,问题又凸显出来。可见,谎报年龄问题至清末亦未能解决。
谎报年龄的现象长期存在,而且得不到解决,其根本原因在于科举是以功名利禄来吸引、笼络读书人,因此,追求功名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有些老年读书人,一辈子未能达到目标,既然朝廷有恩赏政策,与其苦熬年头,不如谎报年龄,因为这种违例实效快,而且风险低。因此,条例再严密,处罚再严厉,也会有以身试法者,毕竟被查出受处罚的还是少数。此外,有的地方官玩忽职守,草率行事,以致谎报年龄者屡屡得逞。更有官员与老生勾结,知情不举,乃至串通作弊。再有,从朝廷推行恩赏政策的目的来看,除了对读书人的笼络外,还有清朝皇帝对盛世的炫耀,以体现“皇恩浩荡”,当然赏赐的人越多越好。在这种氛围之下,想要减少谎报年龄的人数都难,更不必奢望杜绝弄虚作假现象了。
其实,科举考试中谎报年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政府的放任。即使考生在童生试、八旗子弟骑射谎报年龄获得益处,但这仅仅是混过第一关而已,后面的府试、院试、会试才是决定生源录取与否的关键。而对于老年士子的恩赏,毕竟没有定额的限制,更不会侵占他人的利益。正因如此,谎报年龄的现象尽管在清代科场中非常普遍,但并未真正得到重视。社会舆论对此似乎也不太关注,世人关注的目光集中在科场取士是否公平。在科场的种种弊端中,谎报年龄问题已显得无足轻重了,甚至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慢慢地被人们默认,流毒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