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教给我的

发布时间:2015-11-18 期号:

北京市第214中学学生 赵 津

 

  我从小酷爱足球。自小学二年级始,那圆圆的球便牢牢地粘在了我的脚上。有时,我连午饭都顾不得吃,一下第四节课,就和球友们在操场拼上了。烈日下,伴着顺脖子淌下的汗水,那球被我们踢得飞转。从小到大,我的球鞋不知换了多少双。为了它,我没少挨家长数落。

  要问我为什么爱它?还真不知道怎么说,也许是自小长得“人高马大”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激励着自己想当个英雄吧!后来,电视转播的一场比赛,又让我有了新的认识。

  电视中,双方队员激战正酣,我“焊”在电视机前,正为“哥队”揪心呢。

  “哗——”球场上哨音呼啸、人声鼎沸,气势如猛虎下山的荷兰对阵哥斯达黎加的四分之一决赛,战况激烈。荷兰球星罗本带球高速突破,那架势如入无人之境,志在必得;然而,最扣人心弦的一幕出现了。看,此刻,谁也没有想到哥斯达黎加队的一个“无名小卒”——后卫乌马尼亚,面对罗本的突破,没有丝毫的犹豫,高昂起不屈的头,撒开两脚,将自己像“人肉沙包”一样扔了出去,紧接着,那球骨碌骨碌地打着转儿飞向了场外。我和观众惊叫着、目送那救命的球远去……哇,这个“铲断”干净漂亮!它成功地阻断了荷兰队组织的一次快速反击,乌马尼亚,功不可没!

  望着他那“斜刺里飞驰的不屈的身影”,我深深地震撼了。谁说弱队就只有挨打的份儿而无招架之功?谁说弱者就该是永远的弱者?狭路相逢,不该有这种“勇”的劲头吗?乌马尼亚和“劲敌”僵持长达120分钟后,出击了。把那滚圆的黑白相间的球恨恨地“铲”了出去。那种迎难而上的气势和精神深深地印进了我的脑海。

  似曾相识,我脑中立刻浮现出之前“百队杯”淘汰赛中的场景。那场比赛,我们跟“哥队”命运相似,难逃对手的“屠杀”。可我和队友并没有因为过早的丢球而一蹶不振。记得我也是用了这样的一个“铲断”创造了机会,打进一球,扳平了比分!尽管后来,我们还是输了,但那股拼劲,那种屡败屡战的踌躇满志,脚底板踩着滚圆的球,那种跃跃欲试的感觉,正如一句广告语一样:为了球,他们搏上了一切!

  “哗——”球场上哨音呼啸、人声鼎沸,“哥队”的气势如猛虎下山……望着乌马尼亚那不屈的身影,顿时,像打了“强心针”一样,我想到了自己的命运:高考不远了,面对千疮百孔的“补漏”,面对我那“倒霉”的数学,我再也不能逃避了,躲到何时算一站呀?现在,我要拿出勇气,把数学当做考验我的球,热爱它,像乌马尼亚那样,撒开两脚,高昂起不屈的头,毫不犹豫,将自己像“人肉沙包”一样扔出去,“放铲”它……

  对,在人生路上,都要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做真正的勇者。这是足球——教给我的!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