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 夏君生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道光二十三年(1843),李鸿章21岁,三年前已中秀才的他被选为庐州(合肥)府学优贡,有了进国子监的资格。国子监是当时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优贡是国子监从各省选拔的最优秀的生员(秀才),每个省名额非常有限。恰逢来年的恩科顺天(北京)乡试,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此时已在京为官,写信催儿子入京。李鸿章迈出了著史封侯的第一步。
李鸿章接信后,很是踌躇,去国子监求学是他多年的梦想,但一想到来年的乡试,又有点儿退缩了。他年纪尚轻,父亲二十多年苦读,35岁才于江南乡试中举,又经过4年才考中进士,其年已届不惑。然而,就是这个淝水边普通的耕读人家,一夜之间“以科甲奋起,遂为庐郡望族”。科举改变了家族命运,浓厚的家族科举氛围,强烈地激励着李鸿章的文章报国心,但同去的还有个同学学业比他好,李鸿章怕来年考砸了,回来没法面对江东父老。毕竟家里除了他的父亲外,几个伯父都没考中举人,只能开馆授徒,老于户牗之下。李鸿章对是否进京赶考很是犹豫,年轻人意气用事,便写信跟父亲说不想去。
这可急坏了京城的李文安。知子莫若父,李文安是刑部的执法官,也是诗人,久经科场,内中甘苦,岂能不知?他的几个儿子里,学业最好的就是李鸿章,他对这个二儿子的期望很高。李文安明白望子成龙硬逼是不行的,他再次给儿子写信,以自己三十多年的科举历程和同年曾国藩的坎坷经历勉励儿子,要想蟾宫折桂,不仅要智力超常,还需意志坚定。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他鼓励儿子“小考智也,大考命也”。父亲的谆谆教诲,打消了李鸿章心中的疑虑,让他重新鼓起勇气。入京前,李鸿章赋诗十首以明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明显脱自“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发出“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之宏愿。“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没有心理负担的李秀才开始轻装上阵。
1844年,李鸿章应顺天恩科乡试,中试第84名举人。而那个比他学业好的同学,却因自信过头,在会馆中打牌过晚而未能在规定时间完成答卷落榜。过了一年,李鸿章首次参加会试,落第,深感自己功夫未到,在父亲的引荐下,受业于曾国藩的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学业大进。1847年,李鸿章再次参加会试,列为二甲第十三名进士,也就是全国第16名。
李鸿章24岁考中进士,意气风发,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而庶吉士有“储相”之称。三年后翰林院散馆,李鸿章考核优等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之职,从而跻身京官之中,此后逐步步入政治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