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古代科举用糊名誊录来处理试卷,但仍有考生试图用通关节的方法作弊。通关节,是指考生送钱给考官或通过其他关系疏通,由考官私下通知考生在试卷的某个地方使用几个特殊的字,以便在处理试卷时能“破格”或者“特殊”关照。
清朝光绪年间出了一个有趣的通关节的故事。湖南某次乡试前,准备参加考试的秀才李佛翼得到了一个消息,说这次朝廷选派的主考官是他父亲的老朋友。为了确保自己能在这次乡试考中举人,他决定先去拜见这位主考官。主考邀请了副主考一起接见李佛翼,以免人家说他有舞弊之嫌。在交谈中,主考的话语根本没有涉及这次乡试。谈到李佛翼的学习情况时,主考只是问:“你常作诗吗?”李佛翼很谦虚地回答:“正在学着写,写得不好。”这个时候,主考取出水烟袋,指着水烟袋说:“这很好,写诗很好啊!”李佛翼知道主考暗示他要在第一场的五言八韵诗考试中用“水烟袋”三个字,“水烟袋”也就成为字眼。于是,他会意地朝主考使了一下眼色。在座的副主考官一点儿都没有察觉。
李佛翼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对妻子左氏说:“我这次乡试必中无疑。”妻子表示不相信:“怎么会呢?科场竞争那么激烈,谁都难说有百分之百考中的把握。”为了显示自己的能耐、让妻子刮目相看,李佛翼将与主考官约定通关节的事情告诉了她。他怎么都没有想到自己的老婆又会将这件事情泄露出去。“水烟袋”通关节的秘密有好几个人知道了。考试时,这几个人都在诗中大胆用了“水烟袋”三个字。
阅卷时,主考官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一份写有“水烟袋”三个字的试卷。他想,肯定是李佛翼的诗,于是在上面写上“中”字。当他满以为这次可以对得起李佛翼的父亲时,接着看下去,发现还有别的试卷也包含有“水烟袋”三个字。他心里想,莫不是有人偶然雷同?如果前面那份试卷不是李佛翼的,那么这份肯定是,还是录取吧。他继续翻看试卷,翻着翻着,居然又有一首诗中含有“水烟袋”的字眼。他觉得不能再录取写“水烟袋”三个字的考生了,于是就将这份试卷淘汰掉了。主考心想,这次三份有“水烟袋”字眼的试卷,我录取了三分之二,李佛翼的取中机会应该是比较大的了。
但事情往往就是那么凑巧。录取名单公布后,满心欢喜前往看榜的李佛翼在榜单上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他百思不得其解,垂头丧气地回家了。后来,他得知已经考上举人的几个朋友的诗稿都有“水烟袋”三个字,就问他们是怎么回事。他们将事情的原委说了出来。李佛翼非常气愤,但也不能找他们算账,毕竟是科场舞弊,一旦抖搂出来,谁也没有好果子吃。要怪只能怪他自己口风不紧,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了。
这次李佛翼和主考官通关节,尽管最初做得天衣无缝,但毕竟试卷是弥封誊录的,作弊还是比较难以达到目的。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科举的防舞弊措施是比较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