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科举考试发轫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始建进士科,此后经唐宋元明清,迄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科举兴学校,历时1300年,科举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培养和选拔人才的主要渠道。“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目标。所谓“状元”,就是进士科的最高一级考试——殿试一甲第一名。
那么,在中国社会存在了这么长时间的一项选拔考试中,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状元是谁呢?
在隋朝,科举考试虽然开科几次,但由于历史湮没,隋炀帝时的开科情况没有留下状元的任何资料。到了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朝廷任命吏部考功员外郎申世宁主持贡举,考取进士四人。第一名是孙伏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可考的状元。
孙伏伽,贝州武城(今山东德州武城)人。据有关史料记载,他在隋朝就考中进士,并涉足官场。隋炀帝末年,孙伏伽成为京畿西安的法曹(县级司法部门部长,相当于法院院长兼公安局长),负责审理刑狱,督捕奸盗,查办赃赂,成为西安颇有名望的官员。李渊建立唐朝后,孙伏伽识时务地降顺了新王朝。唐武德五年,唐朝举行建国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孙伏伽在角逐的30名举子中名列第一,由此成了“状元”行里的第一人,赐男爵,食邑乐安,提升为大理寺少卿。后来,孙伏伽审理一桩案子不慎失误,被罢免官职。不久,他被李世民重新起用为刑部郎中,后再度出任大理寺少卿,旋即调任民部侍郎。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孙伏伽被提升为大理寺卿,数年后出任陕州刺史。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孙伏伽年老辞官,四年后去世。
在此后的科举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共产生了几百名状元。到了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清朝风雨飘摇、日薄西山之时,为了庆贺自己的70大寿,慈禧太后置社会要求改革科举制度的呼声于不顾,开科取士,并亲点刘春霖为状元。
刘春霖,直隶肃宁(今河北肃宁县)人,清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因第二年在袁世凯、张之洞等高官的强烈敦促下,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故刘春霖成了最后一名状元,即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在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刘春霖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女子师范学校监督等职。辛亥革命后,他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政府文职官员,1928年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勉。1944年,刘春霖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千百年来,人们把大魁天下、金榜题名作为人生的大喜事。但与科举兴衰相对应,历代状元的受重视程度不尽相同。唐代初期,状元并不一定受朝廷重用。唐代状元及第后,一般只授予九品官职。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衰和科举制度的没落,状元的待遇更不及前。但在民间的诸多文艺作品中,却将“中状元”、“选驸马”大肆渲染,至今许多民间戏剧仍常演不衰。1977年以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发展,状元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虽然古代科举与当代高考有着本质的不同,但状元情结总让国人挥之不去,恋恋不舍。其实,状元也是普通人,不应该被过度关注。或许,当状元走下神坛,才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