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明清时代,由于科举考试中的殿试体现皇帝的绝对权威,因此有关皇帝根据自己喜好确定进士排名的故事屡见不鲜,民间甚至有考生因为名字而失去或得到状元的故事。
据《罪惟录》记载,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秦鸣雷、翟果成、吴情等300名贡士顺利通过殿试,成为新科进士。在确定最后排名时,殿试的读卷官拟将吴情定为第一名,上报给皇帝。因为在北方方言中“吴情”与“无情”的发音完全相同,皇帝看到这个名字就皱了眉头,慢条斯理地说:“如果朕将吴情确定为第一名,那岂不是让天下人说朕也是无情第一吗?!这不行。”后来看到秦鸣雷这个名字,皇帝好像有所领悟,想到昨天晚上做梦,梦见巨雷轰响。于是,秦鸣雷被定为状元。吴情因名字而失去了状元。
清代也有由于名字的好坏而影响状元确定的传闻。乾隆五十四年(1789)殿试,读卷官呈上前十名的考卷,请皇帝定最后的名次。乾隆发现排在第十名的考生名字叫胡长龄,觉得特别有意思,为什么呢?因为这时,乾隆快八十岁了,很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而且他知道,在中原地区,满族被看作胡人,便觉得胡长龄这个名字很吉利,预示着自己能长寿,于是笑着说:“胡人都长寿的嘛!”就将胡长龄定为状元,大魁天下。
与胡长龄一样,王寿彭得状元也被传为是因为名字。慈禧太后七十大寿那年的科举被称为“万寿科”,为了让慈禧高兴,读卷官特地选了考生王寿彭作为状元人选,因为“寿彭”可以演绎为和彭祖一样高寿。彭祖是传说中的老寿星,活了800岁。而且王寿彭这个名字的字面意思也很吉利,既祝愿慈禧太后能长命百岁,也祝福清廷能延续下去。
与王寿彭不同,同样有才华的王国均却因为自己的名字而被慈禧定为三甲。同治七年(1868)殿试,同治皇帝对前十名考卷进行了审阅。等到唱名,当鸿胪寺官员念到王国均这个名字时,慈禧眉头紧锁,满脸笑容立即消失,并命令停止唱名,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王国均”三个字与“亡国君”读音相同。对国势日渐衰败的清廷而言,“亡国”触动了他们的痛处。于是,王国均被降为第三甲进士。日后,他的仕途也很黯淡,只是担任了一个县学教谕。
这类传说在历史记录中数不胜数,都是以真实的人物为主角,有些甚至记载在史书上。那么这些故事或传闻是否符合历史真相呢?皇帝能否根据自己的喜好排定甚至取消进士名次?
我认为这些故事或传闻基本上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只是人们的附会而已。因为在殿试的程序中,读卷官将排在前十名的试卷呈送给皇帝时,试卷还是弥封的。也就是说,皇帝也看不到考生的姓名和籍贯,只能根据文章的好坏来确定考生的排名。换言之,殿试的严密制度实际上使得皇帝无法根据考生的姓名或者籍贯来确定名次。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传闻?甚至有些笔记资料上还有明确的记载呢?这主要是因为状元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新科状元往往会成为人们议论话语中的关键词,更有人会打听或者揣摩状元能独占鳌头的原因,很多人会分析姓名是否暗含着中状元的有利因素。当这些人通过登科录来分析时,自然就可以发现这些状元的姓名中存在一些有利条件,而且还会找出这一科中一些不吉利的姓名来进行比较,如果再联系当时社会或者朝廷发生的事情,就可以附会出一些故事来。在古代信息传播手段有限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对殿试的程序并不熟知,只知道皇帝可是金口玉言,以为皇帝可以决定一切。很多普通老百姓会把附会出来的传说故事当成真实的,甚至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