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的契机

发布时间:2015-09-30 期号: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 霍 飒

  天安门广场,鲜花含露,号角凝霜。默默守望万里河山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深深烙进我们的心上。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不忘先烈,或许就是对那些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最好的纪念。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经常受到各种质疑——缺乏民族责任感、淡忘历史、与主流价值观背离……年少的我们,也的确曾恣意任性、特立独行,但岁月的年轮越刻越深,我们终究触摸到了不一样的温度。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阅兵,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在年轻人中引发了阅兵热。段子手抖机灵、摄影狂晒照片、“零技能围观党”评论转发抒发感慨……年轻一代,用独特的方式关心着这场盛典。幼时观看阅兵的记忆早已模糊,如今,我看得到整肃军容背后的汗水,看得懂老兵坚持步行登上观礼台的执念,低调开入长安街的武器不再是冰冷的钢铁,中国军民伤亡三千五百万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阅兵那天,微博、微信上,抗战老兵、方队装备的照片铺天盖地,数万评论、数万转发为证,我们没有忘记曾经的艰苦,我们没有忘记先辈的牺牲。

  年轻人观看阅兵、抒发爱国热情,正是正确价值取向的表现。其实,爱国情怀早已注入青年学子的心中,而且浓烈程度与日俱增,并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之前,在无数部或国产或引进的动漫中,低龄化、炒作、低级趣味等各种负面能量经常能吸引眼球。就在外界质疑年轻人的审美能力与价值取向时,《秦时明月》脱颖而出。久经外国动漫“洗礼”的年轻观众用实际选择为自己正名。正如制作团队所说“历史为骨,艺术为翼。中华文明,弘扬百世”,作品中历史文化典故运用巧妙如羚羊挂角、中华风骨无处不在似细雨无声。身负残红独跨易水的刺客荆轲、甘背骂名纵横天下的鬼谷双剑、机关术出神入化的墨家“叛逆分子”……为救苍生舍生忘死、对抗暴秦的义士,换来大家的感动和赞叹。发起微博话题、自制海报插图、创作同人歌曲……哪有少年不追念英烈,哪有少女不思慕英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华情怀的渴望。

  提到年轻人的情怀,我想到了之前上映的电影《智取威虎山》。这部题材不能更主流、故事不能再正派的电影,竟然在商业电影票房大战中杀出重围,并在一向苛刻的豆瓣电影上获得了如潮的好评。有个网友这么评价,题材真不是决定性因素,谁说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没有票房?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乱世,也还没有足够的年纪深入社会担当重任,我们对家国情怀、民族大义的感知,更多来自于书籍、媒体、学校教育……在没有切身体会的情况下,如果作品流于粗糙、新闻沦为煽情、教育只剩说教,年轻人很难产生共鸣。不是缺乏感恩的能力,只是缺少感动的契机。正如当阅兵盛况展现面前时,我们无不为历史所震撼、为先烈所感动、为民族而自豪。人一旦有了感动、感恩,也就有了责任、担当。而这,恰恰是青年学子提升自己、报效祖国的动力。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愿我们中国少年,在不断成长中不忘先烈、铭记历史,担民族复兴之重任于肩。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