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由来·古韵长

发布时间:2015-09-29 期号: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赏明月,吃月饼……中秋古韵悠长,对于人们来说不仅承载着团聚的愿望,更意味着文化的传承。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农历八月十五,古代帝王祭月,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称“八月节”、“团圆节”等。自唐朝起,中秋逐渐成为全年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月圆。人们仰望夜空,看着明亮的月亮,总会灵感闪现,思索着那里是否也有这样一个人间?如果有,又是否有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能够口耳相传经久不衰的传说,大多是带着点儿神话色彩的。关于中秋节,就有很多这样的神话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故事。

  嫦娥吃下不死药飞升月宫,独居广寒;吴刚被罚到月宫砍伐桂树,无休无止。古代传说往往有着多种不同版本,但人们愿意相信的,总是其中那些美好而又善良的部分。传说中的人,是生活在月宫中的,可是故事的内涵和情感,却是属于平凡人的。是明月勾起人们的灵感,引发人们的想象。

  中秋赏月,始于唐朝。唐宋时期,文人、官员与平民百姓同乐,中秋夜十分热闹。月圆之时,设宴备酒,丝竹阵阵,仰望明月,共饮美酒,不知多少咏月之诗,就在这谈笑之间诞生,然后流传千古。文人墨客抒怀寄兴,离家游子望月思乡。古代才子们的雅言佳句,就这样跨越千年,与今人共享明月、畅谈秋思。千百年来世事变迁,但人们对月亮寄托的情思常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历久弥新。明清之后,中秋的习俗逐渐转向团聚和拜月,人伦的理念愈发深厚,团圆的意味也就更浓。

  从恭恭敬敬祭拜月亮,到轻松浪漫以诗抒情,从凄美婉约的神话故事到阖家团圆的美好愿景,中秋节就像一个纽带,连接古今,让传统文化得以留存,让民族情怀代代传承。或许这,就是了解中秋历史的现实意义。

(杨 柳)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