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感怀·月与情

发布时间:2015-09-29 期号:

北京邮电大学 高 微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八月十五中秋夜,总是与月紧密相连,又总是与情牵扯不清。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遥望秦时明月,仿佛总隔着一抹苍凉的黄沙,写满去国怀乡的悲壮。“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燕国的冬雪,楚国的离歌,早在秦一统天下的车辙中碎成历史的齑粉。上至皇族、下至黎民,遍历战国离乱之苦的七国子民,又在始皇帝击匈奴、筑长城、修皇陵的漫漫征途中饱尝辛酸。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月圆之夜的满地飞霜,早化作征衣上凝结的露水,在泱泱古国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一抹伤心的颜色。

  月升月落,岁岁中秋。时至盛唐,就又是另一番情状。虽也有怀才不遇的诗人江上闻琴,感叹“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也有痛失挚爱的君主见秋雨梧桐,追念“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但绚丽壮美的大唐,连感伤之语都带着潇洒恢弘的意境,痛就痛得彻底,恨也恨得爽朗。更何况还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词句,来抒写自古以来,国人难舍的花月情节。

  提到中秋,中华漫漫文化长路上的月与情,终究是在一首词里达到了巅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东坡一问,就问得后人拍案叫绝、爱慕难舍了千年。每逢佳节倍思亲,明明是触景伤情的月夜,却问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通透见地,问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豁达心愿。都说宋人纤弱、宋词纤巧,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尚且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奇女子。即便是再含蓄、内敛、关注本心的时代,它的故事也总是从人出发,复归天下。

  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华夏儿女最割舍不下的,便是血脉中流淌的中华魂。中秋良宵将至,望月怀远也许是最好的纪念。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