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信 无问西东 新学年寄语新同学

发布时间:2015-09-14 期号:

清华大学教授 朱邦芬

  新学年开始了。看校园里来去匆匆、充满好奇眼光的新生,我不由想起50年前我入学报到的那一天。

  那时从上海到北京,坐的是学生直达慢车,历时44小时,花费9元9角。从西门进入清华园,一下校车,高年级的学长就帮我提着行李,带我到八号楼学生宿舍。记得宿舍楼每间房门上都粘着一个信封,上面写着五六个新生名字,但找了好久也找不到我的名字。学长安慰我不要着急,帮我解决了问题。50年来,祖国变化巨大,但清华同学之间的互助友情却始终没有改变!

  半个世纪中,我分别以本科生、研究生和教授的身份三进清华,离开清华的20多年里,我在工厂、农场和科研院所干过,接受过解放军的“再教育”,也曾出国工作过。要问我,作为一个过来人,最想对清华新同学说点什么?我想,以下三点也许会对你们的大学生活甚至将来的人生有所裨益。

  第一,一入清华就该忘记你曾是高考的优胜者。除了清华同学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优秀外,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之间存在一个“相变”。中学的教学很大程度由教师主导,每堂课老师翻来覆去讲的是很少的一点知识,学生课外通过反复大量做题而牢固掌握知识。大学与此不同。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什么时间修什么课,学生有很大的自主权。老师一堂课讲授的内容很多。学习主动的同学,往往通过预习,弄懂一部分新的知识点,确定不懂的难点,使之成为自己听课时的重点。课后复习,除了做题外,最好能把学过的知识梳理一番,确定哪些知识是正确的、哪些是有疑问的、哪些也许将来可以进一步发展的,通过这样一种批判性的消化吸收过程,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此外,大学里,除了一门课一门课的系统学习外,还有一种学习方式也应该逐步掌握,那就是研究性学习,或“渗透式学习”。在研究中遇到一个新问题不懂时,通过看参考文献或上网搜索或与人讨论,把它弄懂,弄懂以后就继续向前;再遇到新的问题,再这样解决……这样不知不觉中从点到线到面,慢慢融会贯通掌握系统的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对一个人的一生学习很重要。清华学生需要培养这种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研究能力。

  第二,进入清华标志进入人生的一个新阶段,意味要有新的人生规划。解放前,清华是“国耻纪念碑”。进入清华意味着“救亡图强”。解放后,清华是“红色工程师的摇篮”,进入清华意味着“又红又专”。这些虽带有历史烙印和局限性,但其共同的内涵“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构成清华精神的一部分,仍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有的新同学原来的目标就是上清华,进了清华后就没有新的目标,失去了动力。又有的同学,追求自己将来有一份好工作和好生活。这虽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中国最好大学的学子,总应该为人类多做点贡献吧?作为一位教师,我殷切希望同学中将来能有一批世界一流的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栋梁。为此,我们需要一个积极的人生目标和规划。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积极的人生目标可以使一个人充分发挥潜能。这些年我曾与一些优秀的清华毕业生交谈,发现他们成功的秘诀就是“志向高远”和“自强不息”。清华学生应该努力成为各个领域的leaders,在大学阶段就要为此努力。

  第三,在大学阶段,不仅要学知识,培养能力,更要学做人,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的清华人。由于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和中学的应试教育,我们同学的人文精神、人格养成和人生发展方面的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缺陷。成人和成才,成人是第一位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博雅教育都提倡这一点。清华校歌第三段有两句话:“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前一句讲的是,器量与见识(指人的内在涵养、精神境界)要排在“文艺”(原指写作的技巧,而今天引申为某一领域的聪明才智和技能)前面。后一句出自《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中立德指做人,立功指做事业,立言指做学问。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最高目标“三不朽”中,做人是第一位的。“无问西东”是指立德和立言的标准是世界性的。在清华,学生要选修一些好的人文通识课程,多看一些“无用的闲书”,更重要的是做。我有一个学生是伯克利博士,我曾请她比较清华与伯克利的学风。她说伯克利研究生课的作业非常难,但在那个环境根本没人抄袭,而在清华,有的同学抄作业却根本不觉得可耻。我很感慨。一个清华人,要有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要有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底线,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