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潇
东方微白,圆月西坠,远山覆盖着一层银色的月光,桥面上映出浅淡的晨曦的暖色,这就是被誉为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今天,当我们再次漫步在卢沟桥上,感受着晨光熹微的静谧时,可曾回想起正是1937年7月7日夜晚的一阵枪炮声,给这里抹上了鲜血的痕迹,正是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于是,当我再一次走上卢沟桥,再一次看到“卢沟晓月”这四个大字时,内心突然一阵悸动,思绪也突然飘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
有道是“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卢沟桥的月也像一扇洞悉古今的窗户、一条穿越历史的隧道,引着我们拨开历史的尘封,踏上抚今追昔的旅途。和着月光,我踏上卢沟桥沧桑的石桥面。西风吹来,桥面的沟壑纵横像被飒飒秋风吹皱的一池寒水。迎面走来了一位老人,步履蹒跚地推着上世纪遗留下来的竹制小推车。一时间,推车轮间窸窸窣窣的响声突然模糊了我的视线,让我无法分辨老人脸上的皱纹与卢沟桥桥面上的起伏。我不禁感慨: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力量——在不经意间触动人们的心弦,让人们回忆起那些即便岁月远去但仍恍如隔日的记忆。
东方的云层渐渐露出淡淡的红色,西边的圆月更加黯淡了光芒,眼前的一切忽然都有了意味深长的象征含义。走在饱经历史沧桑的石桥上,桥面上的凹凸起伏好似我无法平静的心情,更像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经历的艰难险阻。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
当这座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最巨丽的桥梁被日军铁骑无情地践踏后,中华民族猛然间意识到已经陷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急境地。国民政府终于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响应共产党实行全民族抗战的呼吁,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国共两党再一次走向合作。从此,中华大地上,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仿佛听到一记震耳欲聋的警钟,空前团结起来,自觉肩负起守土抗战之责任,抱定战斗到底的决心。
我仿佛听到,卢沟桥上的每一只石狮都发出了怒吼,是愤怒的吼叫,是挣扎的呼号,是一曲气壮山河的全民族高歌。如果这些石狮子可以开口,它们会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还原当年的真相。正因如此,当我们今天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时候,越来越多地邀请抗战亲历者为我们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越来越多地用亲历者的书信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越来越多地用见证者的视角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夏大地上的暴行。
近代以来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奋起直追,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探索前行。但千百年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屈服,中华民族永远不可战胜。所以我们至今还昂首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皎洁而又肃杀的月光渐渐褪去,太阳渐渐从云层中露出明亮的面庞,卢沟桥下的永定河水泛起粼粼波光。秋风吹过,岸边的芦苇发出瑟瑟响声,片片芦花在晨曦中飘飞。我们今日得以悠然漫步在卢沟桥上,是我们的幸运。我们生长在和平的年代,没有经历过那些动荡与血雨腥风,是我们的幸运。我们享受着革命先烈创造的来之不易的和平,更有责任成为世界和平的捍卫者。同时,我们还要铭记抗战时代祖辈口述的历史,珍视他们独一无二的经历,更好地将个人的记忆拼图凝聚成全民族、全人类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