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 夏君生
在北京孔庙历年进士碑中,有位很不显眼的三甲同进士,却被后人一再研究和推崇。毛泽东同志曾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个人就是“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晚清力挽狂澜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他是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又是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创造了从布衣书生的修身齐家,到出将入相的治国平天下的传奇,而书写这段传奇的基础要从其参加科举说起。
曾国藩于1811年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的一个小山村。曾家累世务农,家境贫寒,由于祖上勤俭持家,到祖父曾星冈时已略有薄产。然而,因买地和一乡绅打官司时,他因识字不多,不但地没要回来,还被乡绅羞辱家里没有读书人,文化层次太低。为此,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在长子曾麟书身上,“穷年磨砺,期于有成”。可曾麟书天分不高,先后赶考十七次,皆落第而归,直到道光十二年(1832年)已过不惑之年才勉强考中秀才。曾麟书仕进无望,曾国藩作为长孙,自然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努力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完成祖辈心愿。
曾国藩六岁上学,在父亲的苦心教育下,很快便读完了四书五经,开始学习作八股文,准备应考。十六岁时,曾国藩在长沙童子试上成绩俱佳,被列为优等。曾麟书认为自己已不足以教授儿子,遂让他去拜访名师。
道光十年(1830年),曾国藩离开家乡,前赴衡阳的双桂书院学习,后又到涟滨书院深造。在就学于涟滨书院期间,曾国藩的才华为书院山长(即院长)刘象履所赏识,刘断定其日后必能成大器。
虽有山长的赏识,但面对高手如林而录取率奇低的科举,曾国藩第一次参加长沙府试铩羽而归。这对年少气盛的曾国藩不啻为一个沉重的打击。然而,曾国藩却丝毫不敢有怨言,觉得是自己诗文水平不够,坚信“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屡次不第极大磨练了曾国藩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恢弘的气度,他以落第为鞭策,激励自己磨练诗文,提高八股水平。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科考,终于考中生员,成为秀才。第二年,他就读于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求学期间,曾国藩学习非常用功,凭借刻苦的努力通过了当年湖南省的乡试,考取了第三十六名举人。
乡试之后照例要在次年入京参加会试,曾国藩遂于同年十一月启程赴京师赶考,但在次年(1835)的会试上落第,按制需要再等三年。正巧赶上太后六十大寿,朝廷开设恩科,曾国藩便寓居京师的长沙会馆处读书,准备参加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恩科会试。然而命运又跟他开了个玩笑,恩科会试他再度榜上无名。
曾国藩深感自己“火候不够”,带着遗憾和愧疚离开北京回乡。在返湘的途中,路过金陵(今南京)时,曾国藩在书肆上偶遇一部《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便将自己随身携带的衣物当掉,购得此书。当曾国藩形容枯槁地回到湖南,把这件事禀告父亲时,曾麟书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希望他能将书认真读完,不辜负自己的期望。曾国藩闭门不出,发奋苦读,把《二十三史》圈点一遍,学问也大有进步。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第二次进京赶考,终于考中第三十八名贡士。当时会试的总裁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穆彰阿,曾国藩依例登门拜谢。穆彰阿对曾国藩的学识和能力十分赞赏,甚至觉得曾的名字(曾原名子城)太“小气”,为他改名为“国藩”,取“国之屏藩”之意。
虽有穆彰阿的赏识,曾国藩此后的科考仍然不是很顺遂。在当年的殿试上,他只考取了三甲第四十二名,为下等,赐同进士出身。这样的成绩打碎了曾国藩以科举扬名的梦想,也不能进入有“储相”之称的翰林院。他为此羞愤难耐,准备放弃朝考。后来经郭嵩焘、劳崇光等人多方劝慰,他才回心转意,打消了早归的念头,按时参加了当年的朝考。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朝见道光帝参加朝考,因答对明白、条理清晰,加之衣着朴素,深得节俭的道光帝赏识。在穆彰阿的大力推荐下,曾国藩朝考一等第三名,后由道光帝拔置为第二名,破格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同进士入翰林院,清朝开国以来仅曾国藩一人。三年之后(1840年),庶吉士散馆,曾国藩列二等第十九名,授翰林院检讨,官秩从七品,结束了十余年的科举之路,开始了官宦之旅。相对同龄人来说,曾国藩算是幸运的。同时代的左宗棠三试不第,只能从师爷做起;广东的秀才洪秀全因科举一再落榜而深受打击,后来掀起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1838年那场科举的状元纽福保则泯然众人;同榜有个安徽进士李文安,其次子后来成为曾国藩的学生,继承了他的衣钵,并将他的事业发扬光大,他的名字叫李鸿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