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殿试是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考核,其结果关乎一个人的终生命运。那么,殿试试卷是根据什么程序、什么标准来评判优劣的呢?
一般来说,皇帝是殿试的主考官,命题、阅卷名义上都应该由他来完成。但皇帝是不可能亲自来做这些事的。大多数时候,大臣事先命好一些题目,皇帝御笔从中勾中几个就算是完成命题了。阅卷更不是皇帝亲自评阅每份试卷,还是要由专门的官员来读卷。明代殿试阅卷地点在礼部,要求所有读卷大臣都要尽心尽力阅卷,然后一般由内阁大学士担任的主考官选定一甲三名的人选并做出点评,其余的读卷大臣根据评卷结果再议定分等,将一等定为二甲,二等定为三甲。
与明代一样,清代殿试内容是要求考生以策论的方式回答问题,字数在千字以上。乾隆时期确定读卷大臣为8名,一般由内阁、六部、翰林院等部门的重要官员担任。除确定人数之外,清廷还对读卷大臣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殿试在文华殿进行,读卷大臣就居住在文华殿的两廊和传心殿的前后房间。为了保证读卷大臣能安心住在这种临时住所,皇帝要求负责监视工作的监察大臣和参与考务工作的人员同住在这里。
阅卷在殿试后的第二天进行。这一天,监试官和读卷大臣在文华殿集合,8位读卷大臣的前面各放一张桌子。等读卷大臣坐好之后,收卷官把装满试卷的卷箱取来当众拆开封条,先取出一捆试卷打开,然后按照读卷大臣的官职大小,依次每人分一卷,分完后再取来一捆,直到分完为止。他们每评阅完一份试卷,就要在试卷的背面写上自己的姓,并在姓下标出评分等级。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阅卷不是用我们现在的分数来表示成绩,而是用符号来表示。清代殿试用“○”、“△”、“、”、“|”、“×”(即圈、尖、点、直、叉)来表示,分别代表五个不同的等级,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五级计分法。考生的殿试卷并不是只由一个或两个读卷大臣评阅,而是被每位读卷大臣评阅一遍。具体做法是读卷大臣在评阅完收卷官分配给自己的试卷之后,再评阅其他大臣已经评阅完的试卷,各桌轮流评阅一遍,这被称之为“转桌”。用我们现在的阅卷术语来说,每份试卷有一评、二评还不够,还有八评。
一份试卷经过这么多人评阅,是否能减少评卷误差呢?这不一定。为什么这么说?由于殿试卷是策论,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读卷大臣给出不同的评价也就十分正常了。但是,为防止考官根据自己的喜好确定试卷等级或徇私评卷,朝廷规定如果发现同一份试卷的评分差异太大,就另派大臣审阅这份试卷,看看是否有读卷大臣有意抬高或者压低分数。如果发现确实存在这种情况,相关的读卷大臣就会受到处分。这样,读卷大臣为了不自找麻烦,在评阅别人已经评阅过的试卷时,往往会先看前面已经评阅过的等级,只要不是有明显的问题,都会跟随一个相同或者大致相当的等级。读卷大臣之间彼此心照不宣,即所谓的“圈不见点,尖不见直”现象,用现在流行的语言来表达就是他们都遵守这样的潜规则。每份试卷虽然经过了多次评阅,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一个读卷大臣的意见。因此,这种看似公正的“转桌”方法实际上是不能完全确保评卷质量的。
那么,读卷大臣是根据什么标准来判定考生的等级呢?按照朝廷的要求,策论的内容要求“精详”,答题所写的字要求“庄雅”,而且在这两个主要标准中,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次要的。但是清代殿试阅卷中却逐渐出现了专重书法的风气,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考生在殿试时也普遍注意书法,讲究答卷的字“黑”、“光”、“匀”。
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清代殿试那么注重书法?这是因为殿试是没有淘汰的考试,只是为通过会试的贡士排名次而已。这些能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科试和乡试、会试的考生完全可以算是万里挑一的写八股文好手了,知识水平相差无几。同时,殿试只要求考生围绕一些无关国是的问题写策论,大多数考生又少有过政治历练,甚至生活阅历都相当缺乏。他们在考卷中所发的政治议论大多只能是书生意气,很难有成熟的政治见解。从这一角度而言,殿试通常无法真正考查考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注重书法、将书法作为排名的重要因素就有其合理性了。
当然,除了注重书法之外,读卷大臣在评卷过程中还会挑出考生答题中的错别字和不妥当的语句,用黄色的小纸条贴在文中错误的旁边,不能直接在试卷上批改,因为有可能皇帝还要亲自批阅。所有的读卷大臣评阅后,由首席读卷大臣综合评阅结果,列为一甲、二甲的试卷要全部是八个圈。在拟定名次时,首席读卷大臣会参考其他大臣提出的意见。阅卷的时间是两天,评阅完成之后,将前十名的考卷呈送给皇帝,殿试读卷工作也就算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