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立于心 担当行天下

发布时间:2015-07-01 期号: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胡海岩

  同学们,基于“责任”这个话题,我还想再叮嘱你们几句话。

  一是希望大家警醒,你们正面对一个责任意识愈发淡泊的年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告别了物质贫困、远离了信息匮乏,但却越来越讲求实效的逐利时代。身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已远离“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场景,告别了随遇而安、听人安排的生活态度,取而代之的是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效率意识和竞争观念。许多人更加关注自我,更多盘算收益和付出之比,而责任意识正随之淡化。

  因此,我想询问同学们,面对这个纷繁复杂、功利浮躁的社会,你们是否还思考一些遥远而宏大的命题?是否还坚守一份高贵而真诚的理想?是否还愿意担当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希望你们理解,整个社会群体的发展,基于秩序,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信赖、相互帮助。只有尊重和传承这样的秩序和关系,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创造文明。希望你们能深刻理解付出和责任的意义,将高贵的品格融入灵魂。

  二是希望大家觉悟,维护良知的责任已经落在你们肩上。

  梁启超先生曾说:“一家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家必落;一国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全世界之人各放弃其责任,是世界必毁。”任何民族的崛起、国家的昌盛、乃至世界的和平,都离不开青年一代对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可以说,责任是人生历程的支柱,社会发展的基石,国家稳定的前提,是人们可持续发展、共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责任意识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最核心、最深层的东西。一个人没有责任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谈不上人的全面发展。你们从牙牙学语到亭亭玉立,从蹒跚学步到栋梁之材,家庭、师长、社会倾注了无数心血。今天,我希望你们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得失,更要深入思考国家、社会、人生的一些命题。希望你们作为社会的表率,不断彰显仁爱、真诚、宽容的人性光芒,带着感恩之心、赤子之心去回报父母、回报师长、回报社会。

  三是希望大家坚信,你们能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人的社会责任感并非天生就有,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培养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林肯曾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练自己。”

  尽管舆论调侃你们“傲娇”、“高冷”、“玻璃心”,尽管有人抨击你们常用“理都懂”、“然并卵”这样的网络语言,但我相信,你们是大有希望的一代。因为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我看到一群热爱社会、甘于奉献的北理工学子;在一次次灾难面前,我看到一群感同身受、尊重生命的北理工学子;在一次次科技创新竞赛中,我看到一群崇尚科学、创意飞扬的北理工学子。

  同学们,每一代青年都在前辈疑虑和不解的苛责声中走上历史舞台,最终都创下了超越前人的业绩。你们应该相信,前方的路虽然漫长,但你们终将站在舞台中央!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