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的精神,做时代的创客

发布时间:2015-07-01 期号: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董 奇

  同学们,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希望你们奋发图强,承担起历史的重任,以创新的勇气走向创业的征途,以创新的思维开启创新的时代!所以,此时此刻,我最想送给大家的两个字就是“创新”。我希望大家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做时代的创客”。

  创新需要“坚韧不拔,久久为功”的毅力和信念。前几天,我校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刚刚离开了我们。他是一位始终秉持创新理念的杰出学者,他的人生与学术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上世纪90年代,当文艺学学科开创者黄药眠先生去世、学科跌入低谷时,童先生毅然开展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一是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二是将我国文艺心理学推向新高度;三是建成文艺学新学派;四是出版了被500多所高校使用的文艺理论教材。正是历经这些“大战役”,我校文艺学成为“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级重点学科”。今天,童先生的学生、我校杰出校友、著名作家苏童学长也来到典礼现场。他是中国短篇小说的巨匠、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二十多年来,他不断创新中国小说的叙事方式,将古典小说之美融入当代创作,为中外读者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开创了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华语文学的新局面,也为北师大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希望同学们能以童先生和苏童学长为榜样,打破常规、敢为人先,以创新的理念开启你们新的航程。

  创新需要“超越前人、敢走新路”的勇气和魄力。创新就像攀登高峰,关键是另辟新路,敢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我校生物系84届校友王晓东学长,曾集中研究调节细胞凋亡的蛋白质(smac),这是治疗癌症的重要突破口。当时,美国的另一个实验室也在做类似研究。王晓东学长分析了已有研究范式后,果断决定改进实验方法,采用新的范式,最终率先完成实验,成为这种蛋白质的首位发现者。41岁时,王晓东学长当选为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20多万赴美留学生中,第一个进入美国科学最高殿堂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像王晓东学长那样,不断尝试、勇于探险,以敏锐的洞察力掌握创新的方法,找到通向成功的捷径。

  创新需要“发现自我、博采众长”的眼光和境界。成功的秘诀是发现你最佳的才能,把自己的心力运用在你所爱做的工作上面。前不久,在中关村创业大道,跟李克强总理面对面喝咖啡、聊创业的我校校友杨乐,就是传播学2009届本科毕业生。作为“点心贷”项目的合伙人,杨乐和她的团队开启了房地产行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新模式。杨乐除了主修传播学,还选修了文学、法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专业课程,这为她日后跨学科创业奠定了基础。希望同学们能像杨乐学长那样,善于博采众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希望你们秉持创新的理念,探寻创新的方法,鼓起创新的勇气,让创新成为你们的DNA,我盼望着你们成为我下一个故事的主人公!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