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送

发布时间:2015-06-17 期号: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教师 董雪娇

  他徐徐走来,听见我喊他的名字,赶紧一路小跑过来,跟我们一一握手,接受我们的祝福,然后,又徐徐向考场方向走去……她低垂着头,心事重重,她妈妈一路在旁边拍着她的手说着什么,听见我们叫她,她羞涩地走过来,跟我握手,跟英语老师拥抱,跟校长击掌,然后转过身,向我们挥挥手,又拖着脚步向考场走去……他一路走一路抻着脖子四处找,终于在拥挤的人群中看到了我们,大步流星赶过来,笑容满面,一一握手之后,又洒脱地摆摆手奔向考场……她是从容而来的,看见我们立刻蹦跳着飞过来,一下扑进我张开的双臂,我揽住她的肩,感受着她极力掩饰的紧张,拍拍她的背,告诉她不必害怕,她一定可以做到最棒,她用力地抱了抱我,笑了笑,转身走向考场……

  这是每年6月7、8日两天,各个高考考场门口都会反复上演的镜头。而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中,早已记不清多少次重复这样的场景:第一天迎接一批新生,看着他们青涩稚嫩的面容;最后一天送他们走上考场,目送他们远去的高大坚定的背影。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段名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其实师生一场又何尝不是如此!龙应台目送的是亲人,她生命中的“目送”每个人的一生都会经历:目送孩子长大离你而去,目送亲人生老病死离你而去,这种“目送”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而除去体验她的“目送”之外,为人师者,还会多体验一层“目送”———每隔几年,就会目送一批自己学生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我们必须不断告诫自己,不必追,也无法追;然后整理好心情,重新迎接下一批稚嫩天真的面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是教师的宿命。

  去年的某一天,我下课回来,看见QQ有一条留言:“董老师,我是您20年前的学生周凯,您还记得我吗?我们建了个微信群,想拉您进来。”周凯我当然记得的,20年前我第一次当班主任,他是我的生活委员,消瘦颀长的身材,做事认真到极致的态度。后来才知道,他费了多大的周折,才从大海般的网络信息中把“失联”了十几年的我挖出来。当然,我欣然入群。前几天,我正带孩子看病,微信又亮起来,打开一看:“董老师,我是您02届毕业生罗晨,您还记得我吗?我们班建了个微信群,想加您!”毫无悬念,我再一次欣然入群。于是,曾经目送过的学生重回生命中,而且,这一次,更像是我无意间闯进了他们的世界,一时间我有些手足无措——他们纷纷跑出来问候我,争论我当年是长发还是短发,穿的什么衣裙,回忆我上课改不掉的东北乡音,还笑问我:老师还记得当年我迟到,您把我堵在门口不让进教室吗?老师您知道当年您是我们心中的女神吗?老师还记得当年我多淘气,您把我安排在全班最后一排吗?老师您不知道,当年您安排我们每天轮番上台讲一首古诗这件事对我一生有多重要,从那儿开始我才敢在别人面前大胆讲话了……跟他们聊着当年的各种趣事糗事,逝去的记忆突然鲜活起来。原来,我曾经那么年轻漂亮过,我曾经那样激情百倍地投入到他们的生活里,我曾经那样年轻幼稚地扮演着我的教师角色。他们不仅在开启他们的记忆之门,更是在重现我消逝了的青春岁月。

  真要感谢现代化的各种通信手段,让今天的“目送”不再凄凉,不再变成一去不返,而是让内心充满了期待,让我有了一种目送的情怀——“目送”又何妨?生活中充满了奇迹,也许在某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的手机或电脑屏幕又闪亮起来,某一个我曾经目送过的学生,会带着他的新鲜感受重来我的生命中,点亮我的生活;又或许,现代的通信手段让今天目送的学生再也不会消失,尽管天各一方,却可永远天涯比邻。当然,总会有些学生,“目送”过后再也不可能回归。那么,就让我用目光伴随着那个渐行渐远的背影,说上一句:孩子,一路走好!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