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 夏君生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一书生进京赶考,路过山东某县,县令得知其颇有文采,便设宴招待。席间县令公子问书生擅长什么,书生答工诗(擅长写诗)。公子让书生念首自己的诗,书生念完后,公子不屑地摇头说:“挑尽寒灯梦不成,乃一瞌睡汉尔!”结果第二年,书生高中状元,让人给县令公子捎话,昨日瞌睡汉今成状元郎了。县令公子冷笑一声说:“待我明年第二人及第,输君一筹。”第二年,县令公子果然大魁天下。书生就是起于寒窑的宋太宗“龙飞榜”状元、一代名相吕蒙正,而县令公子为太平兴国三年戊寅科状元胡旦。
胡旦少有才名,但恃才傲物,从对待吕蒙正态度上可见一斑。他中举前就曾语出惊人:“应举不作状元,仕宦不作宰相,乃虚生也。”胡旦不但喜欢取笑他人,而且尤好臧否人物,为官后,好议论时弊批评朝政,此种性格注定其一辈子仕途坎坷。
太平兴国五年,开国元老、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以“专案组长”的身份处理太宗弟弟赵廷美“造反”案。赵普秉承太宗旨意办案,还创造性地炮制了“金匮之盟”,使太宗登基名正言顺,随后识时务地上表请辞。恰巧,这年黄河澶州的决口终于堵住,水患平息。紧盯时局的胡旦跳将出来,借题发挥,给太宗上了一道奏折《河平颂》,想颂扬太宗的火眼金睛,令奸佞小人难以藏身。胡旦写道:“逆逊远投,奸普屏外。”意思是,逆贼卢多逊被流放远方,奸臣赵普被赶出朝堂,皇帝真是英明。然而,卢多逊与赵普都曾经是位居宰辅的重臣,以“逆逊”、“奸普”给卢、赵定调,岂不说明皇帝有眼无珠、姑息养奸?结果胡旦被贬官外放。
居江湖之远的胡旦,仍不甘寂寞。他摸准了太宗想要北伐,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思,适时呈上《平燕议》,博得太宗欢心,成功咸鱼翻身,回到朝廷担任知制诰(相当于国务秘书),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起草诏书。这本来是份严肃庄重的工作,他却经常借此嘲笑他人,仍然结交官宦,议论朝政、臧否人物。胡旦有一好友翟颖,见外敌扰境、百姓不宁,便数次上书批评宰相李昉在边事堪忧之际不忠于职守、饮酒赋诗。结果,“和厚多恕,小心醇谨”的李昉被罢免,翟颖还不罢休,“排毁时政,上书自荐”,大言不惭地推荐了十几个和他们小集团保持良好关系的人,公然干涉国家官员的人事任免。他的这些言行,弄得整个朝廷鸡飞狗跳,得罪了许多人,因此成了同僚眼中的异类,屡受攻击。由于翟颖学识有限然言辞犀利,又与胡旦交好,奏折难免有胡旦“捉刀”之嫌,皇帝便把他俩都处理了,翟颖被流放,胡旦被外放。
对胡旦来说,更不幸的是,为了培养下一代宰相,太宗再次起用赵普,让他来对天子门生吕蒙正传帮带。胡旦以前骂过赵普,也曾揶揄过吕蒙正,前景堪忧。心高气傲的胡旦决定剑走偏锋,他和为太宗即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太监王继恩搭上线,准备掺和太子继位的事。可是他们的计划被遇事不糊涂的吕端给搅黄了,胡旦再次投机失败。
直到退休多年且双目失明,胡旦还积极上书要求觐见真宗,却被当时的执政大臣死死拦住。原因很简单,用宰相王曾的话:“这人口才太厉害,见了皇帝猛攻朝政,我们根本承受不起。坚决不能让他们见面!”胡旦的这最后一次行动以失败告终。因为人品的缺陷,胡旦名声不佳,他死后,子孙贫寒到连给他下葬的钱都没有。直到多年后,朝廷觉得状元郎下场如此凄惨有辱斯文,才拨款安葬了胡旦。
胡旦尚气凌物,虽不是大错,但不分场合,就成了轻薄无状。轻薄则有伤阴骘,做人宁愿迂腐迟钝,也强过锋芒毕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