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团,青春无悔

发布时间:2015-06-01 期号:

铁 铮

  天津大学日前推出课外实践教育课程化的新举措,从今年的本科新生开始,把《社团组织经历》列入必修课,明确规定没有社团经历不能毕业。这引起了我关于大学社团的一些思考和感慨。

  学生社团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愿自发形成的组织,是大学校园里最活跃的细胞。学生利用学习之余,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许多上过大学的人,都有参加社团活动的美好记忆。我上大学时,也是学生社团的积极参与者和组织者,加入过校广播台、学生记者团、文学社团等,让自己的记者情怀、文艺理想尽情地生长。写过的、编过的稿子内容早已忘记,但那时的历练对工作的好处,我深有体会。

  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大学创办学生社团在我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有据可查的有1904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1919年“五四”前后,一大批现代意义的社团都在历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北大更是各种各样社团的摇篮。校方倡导、师生加入,是当年许多社团的特点。规格较高的数1918年成立的进德会。它的发起者不是别人,而是校长蔡元培。全校学生和教工都可加入这个“激浊扬清、改良风俗”的社团,其中还有李大钊、陈独秀、梁漱溟等会员的身影。

  当时,许多学生社团都是爱国进步的。陈独秀在《新青年》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之际,志同道合的北大学生聚集在新潮社,以刊物《新潮》予以呼应。该社面向全校学生敞开大门,还得到了蔡元培等人的支持,学校图书馆专门有个房间辟为新潮社的活动场地。当时较为活跃的学生社团还有1919年1月成立的平民教育讲演团,全校学生皆可加入,三五人一组,轮流在蟠桃宫、护国寺等地,向民众讲演时事、教育、社会、法律等问题,吸引了许多听众。

  北大早期的学生社团中有不少专门研究学业的,其对象不局限于学校所设的科目。当时,我国新闻业日益兴盛,但新闻学研究还很薄弱。在蔡元培的倡议下,1918年10月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学生及教工均可入会。

  国外的大学社团也非常活跃。俄亥俄州立大学约有1000多个社团。哈佛大学2万余学生有400余个学生社团,最小的爱尔兰舞蹈社团才10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学生成立社团组织只需有5个人提出申请就可。校方会对这个拟成立的社团进行评估,一年后如运营良好,就会正式批准其成立。根据社团的规模大小,校方还会决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社团中有“模拟联合国”社团、“世界领导人论坛”等,甚至还曾请到过当时的议员、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法国前总统萨科齐。

  几年前,我曾在英国访学,至今对大学学生社团招新场面记忆犹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到现场,各种各样的社团展示让人应接不暇。社团大的数百人,小的只有几个人。为了让更多学生加入,不少社团都使出浑身解数,还有许许多多的小福利:匹萨、饮料、鼠标垫……这样的招新,有谁能“Hold住”呢?

  很多人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成长、锻炼学生才干、提升学生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参与学生社团既是人才培养之必须,又是学生成长之必需。社团活动多由学生策划、组织、实施,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规范意识。没有参加过社团的大学生涯是不完整的。

  卓越人才的培养标准涉及身心、品德、能力和知识等多个维度。达到这些标准,仅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课外实践教育的“第二课堂”来支撑和配合。其中,社团活动就是重要的课堂。问题是如何激起学生参加社团的积极性?如何帮助学生妥善处理专业学习和参加社团活动的矛盾?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真正使自己得到更大的锻炼和提高?文章开头提到的将社团活动列为必修课的规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为了让学生社团茁壮成长,校方是有责任的。既要放手,但又不能放任。学校要引导学生通过参加积极的、阳光的、向上的社团活动来提升自己,真正从中得到锻炼。学校老师要帮助学生妥善处理好社团活动和第一课堂的矛盾,不能让参加社团活动冲击第一课堂。有的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无暇顾及学习,甚至许多课程考试都亮了红灯,这就得不偿失了。同时,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时,也要投入其中、注入真情,而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更不能走过场、图虚名、混学分。

  没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大学不完整,有社团活动的大学更精彩。这是许多过来人的体会,也会被更多的学生所验证。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理事长)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