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 夏君生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阐述人才辈出且文学作品创新求变的同时,也不乏赵翼“独领风骚”的自诩。“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是嘉庆皇帝赐两朝老臣、朝廷宰执王杰的御制诗,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赵翼和王杰,一个士林领袖,在诗歌、史学上卓有建树;一个朝廷栋梁,官至大学士,位极人臣,正直清廉。两位不同领域的佼佼者,却因为科举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有一段改变彼此人生的交集。
赵翼经历坎坷,14岁时教私塾的父亲去世,幼小的他还要抚养弟弟妹妹。在当了一段“京漂”以后,他被刑部尚书刘统勋(刘墉的父亲)看中,收为幕僚。他也很争气,24岁考取举人,经刘统勋介绍,在军机处当内阁中书。没想到他的科举之路成也军机处,败也军机处。
此时正值清廷兴兵征讨西北准噶尔,军机处内军事文书往返频繁,为赵翼崭露头角提供了良机。赵翼才思敏捷、智识过人,其扈从行在,或伏地草奏,下笔千言,文不加点,一切应奉文字,甚合君意,尹继善、傅恒等大学士都很器重他。
然而,前途一片光明的赵翼对科举却忧心忡忡,他忧虑的不是才华,也不是家庭出身,而是在军机处工作的身份。原来,上年(1760年)庚辰会试状元毕沅、榜眼诸重光之前也都在军机处任职,状元榜眼都是主考官的部下,士林颇有看法,议论较多。此次殿试的阅卷官是刘统勋和刘纶,刘统勋是赵翼的老上级,不仅人熟,而且字更熟。不久前发生的睦朝栋一案,阅卷大臣已受警告要求避嫌,如果今年的状元再出在军机处,主考官难辞其咎。军机大臣傅恒也劝赵翼“不必更望大魁”,也就别指望中状元了。事实上,刘统勋和刘纶不想让赵翼位列前十名,甚至不想让他考上。
郁闷的赵翼在自己所写的《檐曝杂记》里说:“以生平所志在此,私心终不能已”,实在心有不甘。好在科举考试是糊名阅卷,主考官看不到考生姓名,于是,赵翼放弃了自己擅长的字体,转而改用了唐朝书法家欧阳询的率更体答卷。
这一招确实能瞒天过海,刘统勋和刘纶反复找赵翼的墨卷,打算一起将其围剿,然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赵翼据此挺进殿试。
赵翼的字体之前已经给乾隆帝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却因为要躲过刘统勋等的避嫌,好端端地被浪费了。然赵才子确非等闲之辈,殿试呈报的前十名,他排第一,距状元无限接近。然而,意外偏偏发生在最后的钦定环节。赵翼在《檐曝杂记》里记载:当读卷大臣进呈前十本,乾隆打开封条看到第一名赵翼是江南人士(江苏常熟人),第二名的胡高望是浙江人,也是内阁中书,上一年庚辰科的非议还未平息,乾隆皱起了眉头。当看到第三名王杰的墨卷时,书法让乾隆眼前一亮,有似曾相识之感。原来,王杰曾作为大学士尹继善幕僚,为尹起草过奏折,因字体俊逸还受到了乾隆的表扬。再看籍贯,王是陕西韩城人。有清以来的状元中,江苏和浙江占了很多,而较为偏远的西北、西南省份却廖若辰星。乾隆问左右大臣本朝状元中有没有陕西人,得到回答是尚无。同时,王杰的文章也很好,已经名列第三了,拔到第一也不过分。于是,为了照顾地区平衡,乾隆钦点王杰为状元。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乾隆事后曾在诗中说:“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在平定回部叛乱后,乾隆想通过西人夺魁一事,向刚刚经历战乱的当地百姓传递“偃武”的讯息。所以,身为陕西人的王杰占尽了天时地利。赵翼也只有感叹:“惺园(王杰)由此邀宸眷,翔步直上,而余仅至监司,此固命也。”当然,王杰位居宰执,不仅是靠着状元的名头,其才能和人品也得到皇帝和同僚的推重。赵翼和王杰都活了八十多岁,几十年的宦海沉浮。赵翼晚年归隐林泉时,也进行了反思:“此固福薄量小,无远到之器,亦以在任数年,经历事端,自知吏才不如人,恐致陨越,则负恩转甚。是以戢影林下,不敢希荣进也”。
站在历史的角度,赵翼为乾嘉大家,考据之功底深厚,使得子孙后世受益,其著作对今人治学、考据之启示斐然。同样,王杰为一代名臣,为官清廉心系民生,审判和珅扭转官场风气,辅佐乾隆、嘉庆尽心竭虑。赵学识渊博,王机敏过人,二人在学和政两届都树立了榜样,可谓一次殿试,两位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