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中状元

发布时间:2015-04-15 期号:

  清代科举考试中,乡会试因为试卷须誉录,考官改卷时一般不注重书法。但到了殿试就极为重视,文字含糊不清还可以,要是触犯了忌讳可就是大大的不敬了。这种风气是自道光以后才渐渐形成的。咸丰元年(1851),御史王茂荫曾奏请重文不重字,因礼部不同意而作罢。

  由于科举有了如此规定,士子们为了毕生荣辱,便不得不重视起书法来。于是,书法界兴起了馆阁体,并独擅一时。

  光绪二十九年(1903),科举制度已成强弩之末。经袁世凯等人奏请,清廷同意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但专尚书法之风依旧。当年状元山东王寿彭的馆阁体端正大方,不仅是其高中的原因之一,更是其得以参加会试的关键。光绪二十八年山东乡试时,主考官房师余际春看了王的卷子,毫无感觉,原拟不予推荐。但有人向余建言说,王虽文章平平,其馆阁体却是朝廷殿试最为欣赏的,如果推荐,取中举人,阁下就可预收了一个翰林门生。于是,余际春把王寿彭的卷子荐上。果然,王寿彭洪福齐天,连试连捷,最终高中状元。

(樊本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