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研招办 夏君生
科举,封建时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军机处,清朝重要的权力机关。有些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军机处,在参加殿试时又受益于军机处的工作。乾隆年间的状元毕沅即是这样的例子。
乾隆二十五年(1760)四月二十五日,傍晚,军机处,军机章京毕沅显得心神不宁。自从七年前乡试中举后,他就被任命为内阁中书,后入军机处担任军机章京,负责撰拟、缮写诏令、管理档案等。长年的书案生涯和见识军机大臣参与戎机、运筹帷幄,极大刺激了毕沅的功名心。在三月会试中第后,他一直在为最后的殿试做准备。
因为第二天就是举行殿试的日子,毕沅本打算请假备考,可一看值班表,当天安排他值夜班。与他一起值夜班的,还有诸重光、童凤三,而这两人也会试中第,要一起参加殿试。没等毕沅张口,这两位就主动对毕沅说:“明天就要殿试了,今晚值班就请仁兄代劳,我们回去准备一下。”毕沅惊讶地说:“明天我也要参加殿试呀!”
谁知那两人笑了,像是商量好的轻描淡写地说:“仁兄有所不知,殿试重书法而轻文章,即使文章再好,书法不行也不会位列鼎甲。我俩的书法比你好,有希望冲击鼎甲;你的书法不行,难道还有分外之想?”
毕沅一时语塞。因为当时殿试的确有“以字取人”的潜规则。原来,皇帝嫌批阅试卷太过辛苦,主考官为取悦皇帝,由阅卷官对答卷内容进行把关审定后,让皇帝只看书法,并挑剔答卷中的误字、涂改来决定文章的等级。所以,最后进呈皇帝的前十名答卷,都是先看书法,书法不行,进前十的机会就不大。
毕沅虽然成名比诸重光和童凤三晚,但论学问不在他们之下。他出生于书香世家,母亲张藻为清代有名的才女,后又拜经学大师沈德潜和惠栋为师,发奋苦读,打下了深厚的学识功底,然其在书法上确实略逊一筹。被人戳中软肋,一向谨慎的毕沅没了继续争辩的勇气,谁叫自己技不如人,只好点头说:“好吧,你们回去准备吧,班我代你们值了。”
毕沅本期待着晚上没事,还可以看书。可是担心什么就来什么,当晚就有一件朱批奏折报到军机处,是陕甘总督黄廷桂关于新疆屯田的一份奏议,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亲笔做了御批。毕沅不敢怠慢,赶紧详加阅览,按规程把皇帝的批件做了处理,都弄完了,夜已深了。
值了一夜的班,毕沅带着倦意参加殿试。当时务对策试题发下时,他却顿时眼前一亮,立刻精神起来。原来这次殿试对策的试题,正是关于新疆屯田之事。当时新疆平定叛乱不久,为屯田提供了有利条件,乾隆帝将新疆屯田视为加强中央对西北边陲控制,造福子孙万代之举,但此举却没有形成共识,朝野内外分歧很大。乾隆帝利用廷试的机会宣传新疆屯田,策问天下士子,可谓用意深远。
因前一天晚上值班时已经详细研读过新疆屯田事宜的奏折,对于新疆的现实情况和皇帝对此事的态度了然于胸,加上自己平时对此事的思考,毕沅稍整思绪,挥笔立就。主考官糊名阅卷时,发现毕沅的文章立论高深,只是因为书法欠佳,考虑再三,最终把他排到了第四名。最后的状元需由皇帝钦点,乾隆帝看了前三名的试卷都不十分满意,当翻到第四名毕沅的卷子时,发现对策详赅明确,议论贴切,许多独到见解与自己的想法很相近,不由龙心大悦,当场钦定为状元。原本第一的诸重光被挤到了第二,中了榜眼,童凤三则列为二甲第六名。
诸重光和童凤三后来得知那天晚上值班所发生的事,后悔不迭。诸重光连呼:“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