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5-04-07
期号: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或三月节,时间一般在每年4月5日前后。《历书》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关于清明节的由来,民间传说与纪念春秋时期的晋国名臣介子推有关。相传晋文公登上王位前,曾流亡在外十九年。介子推忠心耿耿地跟随他颠沛流离,甚至“割股奉君”。然而,晋文公回国执政后,却没有封赏介子推。不过介子推本身就不慕名利,于是隐居深山,不食君禄。后来,晋文公放火烧山想要逼迫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却在山中抱树而死。于是,这一天成了寒食节,家家户户要禁火冷食、挂柳条。当然,传说未必全部为真。但传说中蕴含着的人们对于爱国名臣的赞誉、对世间清明的期待,却很真诚。
古代文人墨客关于清明的诗词有很多,现代人熟悉的当推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清明节逐渐成了扫墓祭祖、纪念先烈、踏青出游的节日。在缅怀先辈、追思烈士之时,洗涤内心,可让民族精神代代传承。(杨 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