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科举允许跨地域报考吗?

发布时间:2015-04-01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科举时代,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科举录取比例都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科举并不允许考生跨地域报考。但有些考生总是想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自己被录取的机会。“冒籍”,就是“科举移民”——“冒贯寄应”,指考生不在户籍所在地应考,而到其他地区参加科举考试取解。

  科举考试规定考生要在户籍所在地报考。唐初要求考生在籍贯所在地报考,但这一规定并未严格执行,有的考生跨地域报考,比如外地考生在京城及附近的同州、华州报考较多。大诗人白居易籍贯是山西太原,出生于河南郑州,父亲死后移居河南洛阳。但白居易不但没有回原籍太原考试,也没有在居住的洛阳考试,而是到宣州参加州县解试,又从宣州被解送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宋代以后,为均衡各地应举读书者的比例,便于考察他们的出身及道德品质,一般要求考生在籍贯所在地报考。由于各省文化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府州解试竞争激烈程度不尽相同。于是,有些考生就到竞争相对较小的、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试,称为“冒籍”。“冒”就是假冒,“籍”是指籍贯,因此冒籍就是假冒籍贯参加科举考试。

  由于科举考试与个人的升迁、家族的荣耀息息相关,所以尽管各朝代对冒籍的处罚十分严厉,但还是有考生想用这种手段舞弊。明清时代,广西、贵州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冒籍现象比较严重。不仅西部省区存在冒籍舞弊的现象,福建省也存在冒籍现象。清代福建的文化水平比较发达,尤其是沿海各府县的童试竞争非常激烈,而与福建隔海相望的台湾秀才名额相对较多,竞争远没有福建那么激烈。这样,很多福建考生就移民到台湾。为了获得台湾的户籍,他们往往会过继到某个台湾人名下,然后以台湾籍考生的名义参加考试。

  科举时代冒籍现象这么猖獗,那么政府是如何防止考生冒籍的呢?

  与冒籍密切相关的是户籍制度。中国自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建立户籍制度。户籍主要记载姓名、年龄、身高、籍贯、家庭成员状况、健康状况及服役情况、官职、爵位等信息。古代户口簿也有关于户主的记载,户主也称户头、户长、家长等。由于户籍制度是赋役制度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朝廷的经济命脉,因此历代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管理与更新工作。比如,明代朱元璋非常重视户籍制度,要求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到明代末期,朝廷记载户口资料编成的“黄册”达到了170多万本。这种相对完善的户籍制度为防止冒籍应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那么有人会问,如果一个家庭因为生活或者其他原因需要改变户籍怎么办?怎么才能算是不冒籍?清代对此有明确规定,即对于一些离开户籍所在地,到居住的地方买了田产并且已经入了居住地户籍者,二十年后其子孙有资格以居住地的户籍报考应试,与此同时,一旦入了居住地的户籍,就不能回原籍报考了。

  为了保证考生在户籍所在地报考,科举制度实行严格的结保制度。先是考生互相担保,一般由本县的五个或十个同时参加考试的考生结保。由五个人结保的称为“五童结”,如果其中一个人的身份造假,其他四个人都会受到牵连,这样可以互相监督。除了结保之外,古代科举报考时,考生还要提供外貌特征。大家都知道,现在考生报考时要交照片,以避免代考舞弊的发生。而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考生只能在身份证明材料上写出自己的基本外貌特征,主要包括身材高矮、面色黑白和胡须多少等。

  为了保证考生入场时的真实身份,在结保和提供外貌证明的同时,科举院试入场的时候还需要唱保。院试开始前,主持考试的学政坐在过道上,各县教官和充任担保人的廪生到齐后,站在学政大人的后面,然后要考生入场。学政的秘书根据院试报考表格,每点到一名考生的名字,考生就要大声回答“有”,并大声说“某某人保”,充任担保人的廪生也要大声说“某某人保”。身份确认无误之后,考生才能通过严格的搜检程序进入考场。

  当然,古时考生的身世是否清白、是否属于在原籍报考,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可以通过档案资料来确定,都是考生自己提供,这就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结保、提供相貌特征和唱保已是当时条件下很好的选择了。

  历朝历代政府都不断采取措施和立法,制止、打击“冒籍”行为,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和法令的尊严。一旦发现有“冒籍”行为,朝廷会对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进行惩处。“冒籍”应试不仅违法,而且破坏区域配额制度的公正性。故考生一旦被查出“冒籍”,不论是否考中,都会被发回原籍并另行查办。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