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科举报考有年龄限制吗?

发布时间:2015-03-04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2001年,高考报名取消年龄限制和婚否限制,允许考生终身应试。古代科举也允许考生终身报考,只要考生有毅力,就可以无限制地参加考试。

一、多大的老人可以参加科考?

科举时代,老人应考及第者屡见不鲜。如唐昭宗光化四年这一榜进士26人中,王羽希73岁、刘象70岁、陈光问69岁、柯崇64岁、郑希颜59岁。昭宗同情他们长期参加科举,到如此大年龄才中举,就免除他们参加吏部铨选,破例立即授予他们官职,当时人们称之为“五老榜”。

古代时,因为人们平均寿命只有四五十岁,所以六七十岁的就可以称之为高龄老人了。南宋绍兴八年,在朝廷举行的殿试唱名仪式上,当司仪大声宣布“本科探花陈修”时,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艰难地跪倒在地上,用沙哑的声音费劲地大声说:“谢主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一边说,一边磕头,脑袋磕得咚咚响。宋高宗让他站起身来,仔细打量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问:“您老人家今年高寿啦?”陈修答道:“回禀万岁,今年七十有三了。”高宗心想,这个老头真的很不错,这么老了还能来应试,应该子孙满堂了吧,便接着问:“那您有几个儿子呢?”没想到陈修一听到这个问题,显得十分尴尬,压低了声音说:“回禀万岁,我还没有结婚。”这个回答着实让高宗大吃一惊。原来陈修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居然熬了这么多年还没有结婚。

于是,高宗将一个姓施的宫女许配给陈修做妻子,还赏赐了一批嫁妆。陈修的故事成为当时社会上闲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编了一首打油诗,其中两句说:“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这个73岁的老人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宋真宗那首《劝学诗》中所说的“莫恨娶妻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不过陈修可能不是年龄最大及第的北宋进士,传说梁灏82岁中状元,如果属实的话,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中状元年龄最大的人。

如果说六七十岁的人中举、中进士还不算离奇的话,那么还有98岁的广东考生谢启祚参加考试的事。据《郎潜纪闻·初笔》卷六《谢启祚耋年登科》记载:谢启祚不知道是大器晚成,还是以前考试都没有发挥好,直到乾隆四十二年,已经89岁的他还是一个老童生。到98岁那年,这个老童生不愿接受皇帝的破格录取,坚持参加乡试,后来他还真考上了举人,不知道是主考官有意满足他的愿望,还是他在考试时确实发挥得特别出色。

那么,谢启祚是不是历史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中年龄最大的呢?应该不是。据记载,在中国科举发展史上,还有几位百岁考生。如清朝道光六年,广东举人陆去从104岁还颤颤巍巍地到顺天贡院准备参加礼部会试。虽然他最后没能考上,但皇帝还是特赐予他国子监司业官衔,以鼓励其他读书人。

受科举及第魔力吸引,许多考生虽然多次考试不成功,但总是不甘心,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得到一官半职。既然有人多次参加考试,那么父子同时赴考、祖孙同年登第的情况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也就屡见不鲜了。

二、多小的孩子可以参加科考?

当今,除有高龄考生参加考试外,还有很多高考“神童”——一些十多岁的小孩儿。有关高考“神童”的消息经常是各媒体争相报道的新闻,能吸引不少观众、读者的眼球。科举考试的报考也没有年龄下限,只要考生愿意参加,无论年龄多小,都可以报名应试。实际上,古代的读书人要想在年轻时就能脱颖而出是很不容易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科举考试竞争的激烈。数以万计的读书人都想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且考试内容也有相当的难度。所以,科举及第者一般为中年人。

在科举时代,如果小孩能在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脱颖而出,则说明他们非常聪明,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科举考试的评价实际上能有效地测量出有才华的人。科举并不是只能选拔出像周进、范进、孔乙己那样的蠢材,也不是只会选拔像秦桧、蔡京那样道德品质败坏的人。事实上,科举制度选拔的很多人才成了唐宋以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和科学等方面的专家,他们其中有很多人在年轻时就已经从科场中脱颖而出了。南宋的大思想家朱熹16岁通过预备考试———解试,19岁中进士,这一科进士的平均年龄是35.8岁,最大的是50多岁。朱熹能在这么年轻就考上,才华确实非同一般。

科举考试允许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报考,让天下的读书人都有多次机会参加考试。只要自己愿意考,有足够的耐力,且家庭有经济实力支持,读书人可以一辈子都读书应考。因此,在中国科举史上,既有小孩童子登科及第,也有百岁老人考中秀才、举人,年龄相差八九十岁的考生有时会在同一考场竞争,这不能不说是历史奇观了。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