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八股文作为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考试文体,受到后人的猛烈抨击。虽然八股文有着诸多弊端,但能从明代至清末一直沿用了五百余年,其不但契合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而且符合科举考试追求公平公正性的需求。
从加强封建集权统治的角度而言,明清八股文命题范围和作答都有明确的要求,不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使考生必须精通和恪守程朱理学家所信奉的孔孟之道。因此,凡是答题有违孔孟之道的考生,不仅要被淘汰,还有可能被追究责任。这样,八股文就显示出它特有的政治功用,即可以统一人们的思想,进而统一人们的行动。因此,通过开科取士,诱使广大士子只读朝廷规定的儒家经典,有利于强化封建集权统治,这是明清统治者长期使用八股文的一个很现实的考虑。
除了政治上的需要,八股文得以长期使用,还是科举考试公正阅卷的需要。八股文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考官只要看考生的八股文的每股是否符合音韵要求,内容是否充实,就能很快而且相对客观地给出评阅结果。因此,八股文的功能相当于我们现在考试中的客观题。
明清以前,唐代进士科举的诗歌、宋代的经义与诗赋基本没有固定的格式,考生可以任意发挥。这导致有些考生片面追求文字的数量,考官有时也凭个人的兴趣爱好给考生定等第,不符合考试要求的客观公正原则。而明清时期,八股文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八股文不仅有相对固定的格式,而且严格限制字数。这从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助于考官公正阅卷,还能减轻阅卷者的工作量。考官阅卷不需要从头到尾把考生的答题看一遍,只需要随便看一、二股就能大致判定八股文的优劣。如果是优秀的八股文,自然能从一、二股中看得出来,然后再从头到尾看一遍。用这种方法,不会遗漏优秀的文章。我们现在考试的客观题是要求考生选择ABCD等字母答题,既可以用电脑阅卷,也可以人工阅卷,无论哪种方式,都极大降低了阅卷误差,提高了阅卷效率。八股文也有同样的功效,由于有固定格式,不同阅卷者对同一篇八股文的评价基本相同。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的选拔功能,在明清时期得到充分发挥,明清以后的各种人才多是通过考八股文选拔出来的,其中明代的于谦、海瑞、王阳明、张居正、汤显祖、徐光启、史可法等,清代的郑板桥、全祖望、龚自珍、林则徐、张骞、翁同龢、张之洞、蔡元培等都是典型代表。
出于对八股文弊端的反感或者痛恨,从清代开始,很多人认为用“时务策论”做考试文体更好,因为“时务策论”可以让考生表达自己的独到政见,更能有效地测量考生的真实水平,也符合科举取士的需要。但科举考试是关系士子前途命运的大事,而且大多数考生不可能有成熟的政治见解。尤其是部分考生可能为实现金榜题名的梦想,千方百计地揣摩迎合考官,甚至有可能利用“时务策论”通关节。而且“时务策论”没有固定的结构,议论可以天马行空,考官根本无法掌握阅卷标准。因此,“时务策论”也不适合科举考试。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八股文只是有利于公正选才的考试文体,它本身并没有学术、思想方面的价值。考生将八股文作为敲门砖,考中之后便会将它抛弃。
因此,在评价八股文时,我们应当看它是否符合科举考试的需要、是否能有效地测评考生,而不能要求八股文具有学术、思想价值。即使现在,我们也不能要求考生在高考、公务员考试等考试的作文写作中系统地阐发自己的学术、思想观点。
那八股文是否扼杀了人才呢?我认为,是统治者出于自身的需要选择了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与其说是八股文扼杀了人才,不如说是封建制度扼杀了人才。因此,如果将明清时期中国在世界上落后的原因全部归结于科举制度、归结于八股文,就是片面的,也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