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明初南北榜案

发布时间:2015-01-21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 夏君生

  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农历丁丑年,阳春三月的石头城,到处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秦淮河畔比往常更加热闹非凡,人们纷纷结伴奔向北岸的贡院街,去看今科会试放榜。根据历代科举成例,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各省举人经过苦心孤诣的坚持,翘首期盼命运的安排。

  为填补人才空缺,朱元璋非常重视这次科举会试。为保证选拔质量,他特意任命学识渊博、组考经验丰富且为人耿介的翰林学士刘三吾担任主考官。刘三吾是前元遗老,士林领袖,时年85岁,参与制定过明初各种典章制度,深得朱元璋信任,由他组织选拔再合适不过。皇帝不知道,这个看似英明的决定,会在南京城刮起一场血雨腥风。

  申时,贡院辕门大开,鞭炮齐鸣,皇榜高悬。一时万头攒动,举子齐拥而上,瞪大眼睛寻找自己的名字。此次会试,一共录取了52名贡士,黄纸红字,上面是中第人的姓名,下面是中第人籍贯,一目了然。“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喜几家愁。”中试者欣喜若狂,落选者垂头丧气。直到中午,仍有不少举子聚集在榜前议论。

  一举子看着榜单上中第者的籍贯,自言自语:“今年南方人考中真多啊,怎么没看到北方举子中第?”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其他举子也开始注意籍贯,果然52名中第者都是南方人,北方人无一上榜。于是有北方举子大喊:“难道我们北方举子就无一人合格吗?”又有举子说:“主考官刘三吾、副主考白信蹈,还有各房考官都是南方人。他们用乡里之情压制北方举子,天理难容!”落第举子纷纷乱骂喊冤,开始闹事,成群结队到礼部衙门告状。不久,城里就贴满了揭帖,指责科场舞弊,选人有私,一时沸反盈天。

  朱元璋接到报告,大为震怒。他依靠人才定鼎天下,定都南京后,求才若渴,很快恢复科举,但开始效果不好,“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朕”。后来,朱元璋罢停科举10年,修订完备科举制度,可谓呕心沥血。可是在再次恢复科举的第12年,一榜会试竟全由南方人占据,内中显然有弊。朱元璋立刻找主考官刘三吾了解情况。刘三吾道:“阅卷时只以文章优劣定名次,并不知道录取者是谁,完全是按您的标准唯才是举的。”接着又将自己如何阅卷具体事宜详细禀告了一遍。

  朱元璋反问刘三吾:“按你的意思,北方就没有一个合格的读书人了?”刘三吾道:“科举取士,向来没有南北之分。南方近年来安定,本来读书人就多,北方在前元统治下,文人不受重视,举子基础差,当然就比不上南方,这种情况不足为怪。”朱元璋不满道:“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特拔几名北方学子呢?”刘三吾却说:“为国取才,只知以才能优劣为标准,不能以南北方为依据,况且名次已定,断不得换。”

  猜忌心重的朱元璋顿时火了,“执意不换,必有私弊”,立即撤销了刘三吾的翰林学士之职,下令彻查科场舞弊。同时,来自北方的御史也开始纷纷弹劾考官。翰林院内部也有不同声音,翰林侍读张信等也怀疑阅卷有问题,一时众议汹汹。

  朱元璋命侍读张信主持重审,并下令成立了调查组,在调查组成员的选择上,可谓做到了公平公正,其中有以学问著称的严叔载、董贯,还有以“忠直敢言”闻名的周衡、黄章,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状元陈安阝、榜眼尹昌隆、探花刘谔等,重新复核试卷,限期报告复查结果。(上)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