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八股文是我国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又叫“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的规则随时代不同略有变化,但大体上每篇的句型、字数都有严格的规定。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命题取自《四书》、《五经》,行文要求“代圣贤立言”,解释《四书》、《五经》只能依“朱注”,不许自由发挥。作为科举考试的一种专门考试文体,它是明清士人进入上层社会的“敲门砖”。
其实,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明代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明朝规定,所有的文章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要按照圣人的思想去写文章。此后,这种文体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八股文,改试策论。至此,通行五百多年的八股文,终于寿终正寝。
八股取士之所以在科举考试中存在那么长时间,归根结底是利益的诱惑。科举制度在隋朝(605年)建立,却在明朝发扬光大。唐宋时虽有科举,但录取名额十分稀少,一科往往只取几十人。自明洪武三年起,科举录取人数大幅扩充,想做官的人纷纷以读书为业,这些人就是后来明朝文官势力的基础。正因有这样大的利益诱惑,科举使得无数人前仆后继,向着官位前进。可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封建统治者设置了一道困难的关卡——八股文。这道关卡不但改变了历史悠久的科举制度,让无数人陷入极端痛苦中,在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中国后来几百年的发展命运。
八股文的具体程式,有以下特点:第一,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中的原文;第二,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第三,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这种规定写法十分古板,很多人是一边写一边乱编,只为了凑字数,达到对偶的效果。很多八股文从文字表面上看十分整齐,细看内容,废话连篇。当然,使用八股文体,痛苦的不仅是考生,还有出题的老师。《四书》《五经》只有那么多字,各级考试都从里面出题,而出过的题一般是不能再用的。于是,命题者奇招百出,甚至把《四书》《五经》上下句割裂开单独出题,如把一句话斩头去尾,只用中间的几个字拿来考试。无数考生午夜梦回,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就是朱熹那并不俊朗的外貌和并不魁梧的身材。久而久之,有些醒悟过来的人就开始“问候”朱熹的父母及祖先,似乎这样才能出口恶气。问题在于骂完后还是要考,不考就没有官做,这是实际的问题。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难以做官。在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下,学子开始完成他们的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惊叹的是,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仍然写出了很多锦绣文章。就学时,我曾经拜读过几篇八股状元文,文辞优美,立意深刻。想到这些文章他们是在如此多的限制下写出来的,我实在佩服不已。
当然,从总体上来说,八股取士的弊端还是很多的,明清时期八股文命题和作文也有从明白正大走向险僻偏难的过程,体现了命题作文的内在演变趋势。不按常规命题虽然大大增加了命题的范围、扩充了题量,对防止考生猜题起了一定作用,但偏题怪题层出不穷,增加了考生的学习负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选出了很多书呆子。著名的明朝学者宋濂就曾用“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来形容八股文选出的某些人才。
其实,封建统治者最初实行八股取士,也并非是存心败坏人才,其用意还是选拔人才、巩固统治。八股文的祸害在于,为选拔少量的从政人才,诱使千千万万的读书人成天钻研这种复杂精细的考试文体。八股文内容空疏,接近于一种文字游戏,虚耗了无数士人的心血和光阴。因此,八股文越是淋漓尽致地发挥其测验选拔功能,就越造成全民族才思的浪费。有不少人将明清两朝的覆亡原因归结为八股取士制度的实施。
客观来讲,八股文只是测量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文体,本身并无善恶可言。作为一种标准化的考试文体,八股文在其发明之初,目的还是公平客观地选拔人才。只是科举考试竞争过于激烈,读书人为求及第,挖空心思于八股文的制作,迫使八股文从命题到答卷都走向作文的死胡同。清康熙二年(1663年)曾诏废八股文,认为“八股文章,实与政事无涉”,下令停止浮饰八股之文章。但很快清代统治者也看到,八股文却可“牢笼志士,驱策英才”,其术也无不善。因此,康熙七年(1668年)后继续沿用八股文,科举取士完全成为“八股取士”。
总的看来,八股取士这一制度还是弊多利少,禁锢人们的思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