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史海趣坛:科举考试糊名誊录制度

发布时间:2015-01-12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在历史上的科举考试中,糊名誊录制度实施了数百年,有效规范了考试纪律、维护了考试公平性。在历史中,关于这一制度也有很多趣闻。

 

趣闻一: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在北宋国子监选拔参加省试考生的考试中,郑獬的成绩只排在第五名。虽然获得了参加省试的资格,但颇为自负的他十分不满意自己的名次,认为以自己的水平应该名列第一,这是国子监祭酒(校长)在有意为难自己。

  依照当时的惯例,凡是被录取的考生都要向国子监祭酒写信,感谢他给自己参加省试的资格。这种感谢信一般都应该用华丽的辞藻来恭维、赞美祭酒。与其他被录取的人一样,郑獬也写了一封信。但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有表示感谢,反而在信中写道:“我有李广之才,建功立业将能举世无双;我有杜牧的文学天赋,下笔惊天下。但您只让我得了第五名,这是为什么呢?”他还说:“骐骥已老,甘驽马以先之;巨鳌不灵,因顽石之在上。”这是什么意思呢?他把国子监祭酒比作劣等的老马或病马、碍事的大石头,而将自己比作千里马、巨鳌。原本兴致勃勃的国子监祭酒看完这封信后,暴跳如雷,对郑獬咬牙切齿,怀恨在心,估摸着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收拾他,让他吃不了兜着走。

  令郑獬没有想到的是,他通过会试后参加殿试,读卷大臣恰恰又是那位国子监祭酒。而这个时候的殿试还是可以淘汰考生的。当国子监祭酒知道郑獬要参加这次考试,内心一阵狂喜:“这次要让那位狂妄的小子尝尝我的厉害,一定要让他名落孙山。”但当时,由于科举试卷要经过糊名誊录的处理,他只能通过行文风格来查找郑獬的试卷。通过艰苦的寻找,他终于找到了一份文笔极像郑獬的卷子,毫不犹豫地将其淘汰掉。但是阅卷完毕拆封以后,他才发现被淘汰的试卷根本不是郑獬的,郑獬不仅没有名落孙山,而且高中状元。糊名誊录制度应该是郑獬能逃脱国子监祭酒报复的关键。

 

趣闻二:

  与郑獬依靠糊名誊录的帮助一举成名不同的是,作为“苏门六君子”之一的李廌则因为糊名誊录而名落孙山。

  据《鹤林玉露》记载:“元祐三年(1088年),苏轼主持礼部考试,他想让李廌考上。在举行考试之前,苏轼特地写了名为《刘向优于杨雄论》的文章送给他,希望李廌能模仿自己的文章作答,以便在阅卷时方便找到他的试卷。可是当文章送到李家时,李廌恰好有事外出,仆人将这封装有苏轼文章的重要书信随便放在了桌案上。不久,李廌的两个相识章持、章援来李家拜访,看见放在桌上的文章,喜出望外,毫不犹豫地占为己有,拿回去认真揣摩。李廌回家之后,不见苏轼的文章,心中郁郁寡欢、闷闷不乐。

  在考场上,试题发下来之后,题目果然与苏轼提供给李廌的文章十分类似。章持、章援兴奋不已,模仿苏轼的文章,一挥而就。而李廌则因心情非常烦闷,连正常的水平都没有发挥出来。阅卷时,苏轼发现一份答卷与自己送给李廌的文章极为类似,就认定是李廌写的,非常兴奋,在卷子上写了几十个字的赞扬性批语,并得意地对同考官黄庭坚说“是必吾李廌也”,将这份试卷排在第一名。等到拆开弥封条后,苏轼才发现第一名是章援,文笔与章援相同的章持排在第十位,而李廌名落孙山。

  考试结果公布后,李廌曾对自己的朋友说:“原来以为苏轼担任主考官,他那么赏识我的文章,我考试成绩一定是排在前三名,没有想到结果是这样的,真是没有面子啊!”李廌年过七十的乳母伤心地哭着说:“我的儿子遇到苏大学士担任主考官都没有考上,今后哪里还有什么希望啊。”于是自缢身亡。这位乳母对李廌还真了解,后来他果然终生不第而死。苏轼本来是想帮李廌,结果不但李廌没有被录取,而且李廌乳母还自杀了,对此非常懊悔。如果没有实行糊名誊录制度,李廌肯定会高中榜首。由此可见,糊名誊录制度实施之后,阅卷者只能依据文章的好坏来定等级,非常有利于科举公正取士。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多次担任主考官,对实行糊名誊录制度后的科举制度大加赞美。他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在这里“至”就是“最,极端”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与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相比,现在实行的科举制度是最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当然,历史人物的观点有其时代局限,但仍能体现糊名誊录制度的价值。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