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科举时代如何惩罚考试舞弊者

发布时间:2014-12-29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只要有考试,就会有舞弊,无论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现在的高考、研考、自考等,舞弊事件从来都没有消失过,而且古今舞弊的方式基本相同,只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有所不同而已。不过自古至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作弊者一旦被发现,会受到严肃处理。

  把“枪手”捆绑示众

  代考是我们现在考试中常见的舞弊形式。代考者也叫“枪手”。“枪手”代考最早出现在科举初创的唐代,当时有“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的说法,也就是说考场代考的人占了三到四成。到了明清时代,科举的关防制度明显加强,但代考行为仍屡有发生。清代甚至出现了以代人考试为职业的“枪手”。他们代替考生参加县试、府试、院试,让少数考生顺利得到了科举功名。随着点名识认、搜检越来越严格,“枪手”进考场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就出现了代考的另一种方式“龙门调卷”,即考生和代考者都以合法的手续进入贡院,之后再交换印有座位号的答题纸,串通考场工作人员,各自根据座位号进入号舍。答题时,代考者写考生的姓名,考生写代考者的姓名。当然,这种代考的形式必须有贡院工作人员的配合,否则考生很难进入号舍,即使进入号舍也很难逃过查号这一关。

  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对读书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历代都严厉打击枪替这种严重的舞弊行为,一般的处罚措施是将“枪手”捆绑起来示众。

  把夹带者贬为下等人

  夹带是另一种常见的科举考试舞弊方式,又称“挟带”、“怀挟”、“怀挟文字”等,主要是指考生通过各种形式将与考试有关的资料等带入考场,目的是考试时参考或抄录。古人在夹带方面的手段层出不穷,与我们现在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历代都制定了严格的搜检措施,严防考生夹带。

  唐代考生进场时,考场士兵要上下全身搜索一遍,把携带的物品检查一番,看看有没有夹带。到了金代,考生进场前都必须把盘结的头发松开,解开所有的衣服,还要掏耳朵和鼻子,以证明没有夹带纸条。明朝中叶,搜检更加严格,入场时,考生要解开衣服、取下帽子,接受严格的搜检。考生一旦被查出夹带书册等资料,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和以前获得的科举功名,贬为下等人。清代建立了更为完备的搜检制度。首先,对考生衣物有严格规定,帽子、衫、袍、褂,都必须是单层的,鞋用薄底;其次,对考试用品都有严格规定,甚至糕点等食物都要切开后才能带入贡院;再次,搜检时,要求考生解开包括内衣内裤的所有衣物,脱下鞋袜。

  不过尽管检查如此严格,夹带舞弊现象并没有随之减少或消失,反而在清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考生会利用一切手段夹带。明代有一个考生将资料用油纸包起来藏在肛门里面,在油纸上捆上一根细线,想进场之后牵着那根细线拔出来。古人为了科举真是费尽心机。

  对传递者严惩不贷

  除枪替和夹带之外,传递也是科举考试中常见的舞弊手段。

  科举考试中,考生可以利用交卷在考场中走动的机会传递。考场纪律是杜绝考场内传递的最有效方法,在对考生进行严格约束的同时,还用诸多条款来规范考场工作人员的行为。场内外传递作弊,不仅需要有场内人员充当传递角色,还需要考场外面人员配合,需要有人在短时间内写出精彩的文章。正是由于有这种需要,后来,在京城附近还出现了专门提供考试舞弊服务的人员。明清政府规定,如果在考试期间发现贡院附近的居民用竹竿点灯、连放鞭炮,以及放鸽子等可疑行为,一旦查实,严惩不贷。

  对通关节者查处

  通关节俗称买字眼。通关节的做法就是考生送钱给考官或者其他考务人员,由他们私下通知考生在试卷的某个地方使用几个特殊的字,以便他们在阅卷或试卷处理时能“破格”或者“特殊”关照。由于通榜制度的存在,唐代没有实行糊名誊录制度,没有通关节这种舞弊手段。通关节出现在北宋时期。

  明代科场中通关节的情况比较严重。每到乡试的年份,就有不少人开始活动。有些人甚至会送礼给地方政府的官员,希望他们能推荐自己出任负责阅卷的同考官。在获得任命之后,有的考官便与考生通关节,大肆收取贿赂。之后,由于科举考试实行了弥封誊录制度,通关节的难度增大,被查处的几率也增大了许多。

  对割卷者处以极刑

  割卷是考场工作人员参与的另一种常见舞弊手段,又称“活切头”、“剥皮鬼”。具体的做法是考生串通考场工作人员,一般是弥封、誊录或阅卷官员来具体操作。将甲乙两份试卷的卷面割下来,用私刻的假印加以检验,然后将甲卷的卷面粘贴到乙卷上,乙卷的卷面粘贴到甲卷上,使甲乙两人试卷互换。由于这是一种十分严重的舞弊行为,舞弊者一旦被发现就要被处以极刑。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