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士大夫和北京古代书院

发布时间:2014-12-24 期号:

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书院院长又叫山长、山主、山掌、洞主、洞正、主洞、馆师、掌教、主教、主讲、讲席和院师等。书院院长初称山长,和大部分书院最初建于山林之中有关。乾隆皇帝觉得书院之长称呼山长,显得没有文化内涵,下令将山长改称院长。但习惯难改,一般情况下仍然叫山长,官方则时称院长、时称山长。山长是书院的学术带头人、主讲者兼行政首脑,负责主持教务和课试及取舍诸生。书院院长还要住院,与诸生“朝夕攻磋”。时时研讨学问,也是山长的职责,房山的云峰书院就有这方面的规定。

  山长职责重大,历来受人重视,只有文采是不够的,还要学问高深、行义优秀,即“学行兼善”。清朝时期,书院名声越大,对山长的品学要求就越高,各地要把所聘请的院长姓名、籍贯、更换到馆日期等造册详报抚藩衙门察核,以杜徇情延请之弊。书院院长“身不到馆者”,以及“学品庸陋之人,滥竽充数者”立即斥革。

  北京的书院院长任职资格和朝廷规定的大体相符。但是,不同书院在不同时期对山长的资格要求不尽相同。

  金台书院由顺天府主其事,院长要由京师官员中很有学问的人来担任。充任冠山书院院长者必须是外地人,本地绅士不可以担任,还要有甲榜乙榜出身,即进士、举人出身资格,学问、品行俱佳,禁止官员亲戚和幕僚兼职。燕平书院的院长则可以聘请本地的品学兼优、科甲出身的绅士担任,其他地方推荐的人选一概不得充任,防止冒滥。

  山长的任职期限一般是一年,每年一聘,年末商定次年院长人选。每年十一月十五日,冠山书院的绅董和知州会商议第二年的院长人选,由州府发出聘书。也就是说,冠山书院的院长由书院董事和州府共同聘请。先由书院的董事访求京师的大儒,会同知州聘请,不听任某些人的“滥荐”,防止延聘者潦草完事,甚至拿聘请山长作人情,影响质量。

  由于选拔标准严格,且每年要对其进行考核,各书院山长不敢怠慢,大多尽职尽责。北京的书院有许多院长实际工作表现也相当出色。

  乾隆十九年(1754),陈兆仑任顺天府府尹。他先后延聘了顾镇和张集馨做金台书院的山长,被称为“得人最盛”。顾镇,字备九,祖应瑞,常熟人,一代经学大师。乾隆十五年,顾镇被授国子监助教,十九年中进士,迁宗人府主事,充玉牒馆纂修,品性惇良,耿直朴素。他掌教金台书院时,诲人不倦,批改诸生作业,精益求精,不知疲倦,甚至由于劳累过度而咳血。

  张集馨(1800—1878),字椒云,别号时晴斋主人,扬州仪征人,道光九年(1829)进士,在翰林院供职。曾任山西、福建、陕西、四川、甘肃、河南、直隶、江西等省的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署理巡抚等职,著有《道咸宦海见闻录》等。史载他主讲金台书院时,是个诲人不倦的好山长。他曾经把金台书院诸生的课艺(即八股文)编辑成《金台书院课士录全集》,供诸生研磨。

  又如潞河书院的一些山长,也十分称职。我们看到的潞河书院最早的院长是张云章。张云章生于顺治五年(1648),卒于雍正四年(1726),字汉瞻,号倬庵,又号朴村,江南嘉定(今属上海)人,清代学者。他曾跟随理学家陆陇其游学,讲学论道,探究周、程理学;还曾游学京师,为徐乾学校勘《宋元经解》,校补李清所著之《南北史合注》,声名大振。张伯行总督仓场,留他主讲潞河书院。

  乾隆年间,潞河书院有一位院长叫董元度。在他任职期间,潞河书院很有起色。董元度(1712—1787),字曲江,别号寄庐,山东平原县人,清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纪晓岚好友。他是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入翰林院,因诗而声满京华,乾隆二十三年,任潞河书院院长。

  咸丰年间的王茂荫也是潞河书院一位很称职的院长。王茂荫(1798—1865),安徽歙县人,字椿年,号子怀,道光进士,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著有《王侍郎奏议》11卷。咸丰三年(1853)后的一段时间,王茂荫在通州养病期间,被聘为潞河书院的院长,他和诸生朝夕相处,循循善诱,认真修改试卷,诲人不倦,甚至当他病愈要离开时,还念念不忘教育诸生好好学习。

  无论是官员,还是书院院长,这些士大夫们都对北京书院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连载十八,完)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