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中国科考允许外国人参加

发布时间:2014-12-22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们见到外国人的机会非常多。其实,中国古代科举不仅向本国的读书人开放,也允许外国人来报考应试,充分体现了科举制度的开放性。

  唐代是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最多的时期,这与其时国家强盛有关。7世纪末到8世纪中叶的唐王朝可谓世界的“超级大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非常发达,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对周边国家的读书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当时,有大批来自近邻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留学生在长安学习,而且其中不少读书人在本国也学习中国文化。为了验证自己学习中国文化的成果,他们中有很多人前往长安,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由于这些考生是外国人,学习中国文化的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他们与我国考生在同一个考场、用同一份试卷考试,绝大多数都难逃落第的命运。然而在中国古代人看来,中国处在世界的中心,也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些外国人来学习中国文化,是对中华文化的敬仰,应该鼓励和表扬,不能用落第来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有这样的认识,唐代专门设立“宾贡进士”制度,只允许外国考生参加,相对放宽条件录取一些朝鲜人、日本人、波斯人和犹太人。

  朝鲜历史上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考上进士并有姓名可考的就达53人。也有很多日本人参加唐代的科举,考上的不在少数。日本人阿倍仲麻吕(其中文名为晁衡)在国子监读书,成绩优秀,参加科举考试被录取,还在唐朝做官,与大诗人李白、王维等人都有私交,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除东亚一些国家外,还有来自大食(阿拉伯帝国)的读书人也参加过科举考试。晚唐大中二年(848),一位来自阿拉伯帝国的知识分子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进士,一直留在中国做官,皇帝还准许他姓李,改名叫李彦升。从一些外国应试者在中国的经历来看,科举制度作为桥梁,对增进这些国家人民与我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传播中华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代科举继续向外国人开放,朝鲜、日本及东南亚等国家的读书人纷纷来到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如朝鲜的金涛、越南的阮勤等。他们中还有不少人在明朝做了官,比如阮勤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工部侍郎,相当于我们现在建设部的副部长,官位相当高。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但到了清末,随着来华的西方人越来越多,也出现了个别西方人想应举的情况。

  光绪初年,英国人赫德通过捐款,为儿子赫承先买了一个国子监的名分,让他有资格直接参加顺天府的乡试。通过赫德去跑关系,赫承先顺利报考了,踌躇满志地准备参加顺天乡试。但在临考前,由于北皿考生因害怕赫承先挤占他们的录取名额而闹事,最终他没能进考场。

  尽管如此,清代还是有外国人获得了科举功名。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日本的学者服部宇之吉担任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对京师大学堂的发展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光绪三十四年(1908),他任期届满时,朝廷赐予他文科进士,他也成为清代唯一获得进士功名的外国人。不过,此时清廷废科举已有三年之久,赐予文科进士也只是象征意义了。

  总的来说,科举制度不仅在中国古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还影响了外国,朝鲜、越南等国曾效仿实行科举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参照中国科举制度建立文官制度。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西方文官制度源自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美国学者威尔·杜兰在他的鸿篇巨制《世界文明史》中盛赞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认为它是“人们所发展出的选择公仆的方法中最奇特、令人赞赏的方法”。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

  从18世纪末开始,西方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甚至直接掠夺中国,但他们对中国的科举制度却非常推崇。为了提高行政水平,西方各国从政治体制需要出发,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列强并不是照搬中国的科举制度,而是吸取了科举制度的精华,也就是考试的公平竞争和择优录取的方法,并没有学习中国科举只采用古典作为考试内容的做法。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