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清代士大夫在北京还创办了3所书院,由于流传下来的历史记载比较缺乏,我们姑且将其一并叙述。
今怀柔区,清代称怀柔县,“南拱神京,西卫陵寝,北控边徼”,是“三辅之地”,地理位置重要。清代康熙末年,怀柔知县吴景果创办了温阳书院。吴景果,字半淞,江苏省吴江县(现吴江市)震泽人,清康熙年间在朝廷任职,负责修书。康熙五十三年(1713),吴景果任怀柔知县,在任时倡导伦理,重视教化,修缮学宫,还主持编辑了《怀柔县志》。
温阳书院原名螺峰书院,位于怀柔县衙前面,吴景果看中生徒杜复一是一个可造之材,便资助他参加乡试,杜复一中举后,被聘担任温阳书院山长。
一百多年后,温阳书院已破烂不堪,光绪七年(1881),怀柔知县严暄(湖北江夏人)倡议重建,并把筹集到的200两银子发商生息,用于书院经费开支。书院清末改制情况,由于史料问题,不得而知。
平谷的近光书院,又名渔阳书院,由知县曹擢新创办。曹擢新,陕西三原人,与首善书院创办人冯从吾是关中同乡,属关学士大夫,举人,道光二十二年(1842)任平谷知县,平息盗贼,稳定民生,兴办事业,除去弊端,以振兴文教为己任。
道光二十三年,曹擢新到平谷担任知县的第二年,便请示上司,在县衙所在地的东南角朝阳观旧址建造书院。曹擢新创办书院的建议得到众人的热烈响应,乡绅争先恐后地捐输财产。书院建造开始于春天,落成于夏天,不到半年即竣工。院长的修金、诸生的膏火银也一应俱全。书院占地128亩,建有尊经阁三间、中厅三间、左右耳房各二间、东西配房各三间、龙门一座、大门三间,房屋宽敞,蔚为壮观。
近光书院建成之时,轰动一时,名闻遐迩,当时的名卿宿儒纷纷题额题词。大宗伯龚公名书院曰:“近光”,协办大学士卓公书“近光书院”匾额。按察使陆公和国子监祭酒花公分别书楹。陆公的楹联是:即此日精心果力,创未有之规模,居然鹿洞鹅湖,相望千古;愿诸生取友尊师,振难兴之志气,要与碣山泃水,并立两间。花公的楹联是:泃水汇文澜,愿此邦俗美化行,分光太液;盘峰环讲席,与多士敦诗说礼,修业名山。士大夫们对书院诸生寄予厚望。
曹擢新的挚友、盩厔(今陕西周至)名儒路德平为书院大厅题额“办志堂”。路德平在《平谷县创建渔阳书院记》这篇文章中,自述主讲书院20年,对弟子的殷切期盼并非登科取第,而是希望他们成为真儒、良吏,继承和发扬士大夫“三不朽”的价值观。
近光书院设置山长、书斗、首士和学长(从生员中推举)各1人,分别主持讲学、办理考务、生员生活学习等事务。
此后的五十余年里,近光书院没有大修过,光绪二十七年(1901),延请山东日照人蔡曾源为山长,历时3年。光绪末年,近光书院已破烂不堪,战乱时又遭受灾祸,无钱修缮。光绪三十年(1904),近光书院改制为高等小学堂。
清代顺义县有蒙泉书院,地址在顺义县儒学明伦堂后。蒙泉书院是同治七年(1868),由知县王尓琨创建。王尔琨,广西永福人,进士,曾调署房山、霸州。光绪三十一年(1905),书院改制,在蒙泉书院的旧址上创办了师范传习所。
(连载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