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联合大学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赵连稳 专门史研究生 许文雅
清朝的燕平书院位于昌平州城内,原名为谏议书院,元朝泰定年间,昌平驿官宫祺为纪念唐代谏议大夫、昌平人刘蕡而建,明朝景泰年间废弃。乾隆二十三年(1758)冬天,知州芮泰元利用捐款,在城内文庙(亦称学宫、州学、儒学,今昌平二中)西侧的校士馆(即考棚)重建书院。由于昌平县在五代后唐时一度称为燕平县,所以,芮泰元把谏议书院更名为“燕平书院”。重建后的书院有学舍、讲堂大厅。院内设施,洁净整齐。书院有学田,经费有固定来源。芮泰元《燕平书院碑记》对这次重建有详细的记载,可惜碑文已经残缺不全。
乾隆四十五年(1780),知州归景照重新修缮燕平书院。归景照,乾隆四十五年任昌平知州,得知芮泰元重建的燕平书院已是屋宇倾圮,到了不得不整修的时候后,决定将书院加以修复,并且扩大规模,以完成芮泰元的事业。归景照开始规划书院规模,在原书院废址上改建。这里宅地宽阔,又靠近文庙,在城区中央,很受大家赞同。归景照率先捐资倡导,众人纷纷慷慨捐献。具备一定资金后,选择吉日,书院开工建造。建成后的书院,中部为讲堂,左右为两座亭子,右亭旁有一口井,讲堂前面为东西厢房,外有大门、小门,厨房、浴室皆备。由是,有抱负的士子们怀着对先圣的崇仰之情,遵守学规,在新的校舍之中肄业。
道光二十四年(1844),霸昌道张云藻、昌平知州雷致亨又对燕平书院进行了重修。
张云藻,字劢庵,江苏仪征人,由进士于道光二十二年任霸昌道。雷致亨,江西南丰人,道光三年进士,道光十三年任阜平县知县,二十年任昌平州知州。
《(光绪)昌平州志》记录了道光年间,张云藻、雷致亨修复燕平书院的情形:道光二十二年冬,张云藻来到昌平,此时的燕平书院已经颓圮多年,打算加以修复,此时正好书院已经积累了3年的地租利息,没有动用。原来,在道光二十年,官府把西沙屯药王庙土地五十三顷五十五亩三分六厘入官,顺天府尹奏奉谕旨,所有地亩租息,以一半赏给昌平州燕平书院,以为修脯膏火之资。于是,张云藻便利用这部分租息,督率知州雷致亨,在道光二十三年春天动工重修书院,不到两个月便竣工,接着,又聘请教师,招收生徒,制订章程,任何外人不许在书院居住,否则罚钱后仍令其迁出,更不准把书院作为各种差役的公馆,还聘请品学兼优、科甲出身的绅士担任院长,并且给予优厚的待遇。为了避免院长不住院的情况发生,雷致亨规定聘请的院长必须是本地人。经过这次修缮和整顿,燕平书院得以平稳地走完书院历程。
清末书院改制,燕平书院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昌平县高等小学堂,学制3年,秀才出身的中国同盟会会员蓝枚为校长,学生仍然是书院原来的生员和童生。
(连载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