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 状元窝——科举人才扎堆现象小考

发布时间:2014-11-19 期号:

北京教育考试院副研究员 樊本富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升官入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状元,是对科举最高一级考试——殿试第一名的称谓。我国科举考试常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其中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所以居进士首位者又称状头。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第一位状元孙伏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止,在长达1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状元不仅成为读书人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理想,有着受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羡慕的殊荣,而且形成了影响社会各层面的状元文化氛围。这种状元文化现象,时至今日仍随处可见。

  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科举状元?据有关史料记载,自隋唐至明清1300年间,大约进行过科举进士文科考试788次,共取进士约10万人,每科只有1名(个别朝代除外)状元。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共计671名。由于史料残缺不全,这个数字也不一定准确。科举武科考试大约有400次左右,有姓名可考的武状元大概194名。这样,文武状元合计865名。实际上当然不止此数,估计可达千人。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按照以往惯例,科举状元一般指文科状元,如是武科状元则必冠以武字。

  与进士的数量相比,状元确属凤毛麟角。状元之路虽在每一个士子的脚下,但如果没有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之才华,没有披荆斩棘、闯关夺隘之勇气,没有异乎寻常的机遇和运气,要摘取状元这顶桂冠,是决不可能的。因此,状元作为时代精英的代表,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荣耀、地位都非常显赫。特别是自宋朝开始,凡是登上状元宝座的人,即可授官入仕,其官阶要比一般进士高一至三品,而享受的优厚待遇和隆重礼仪更是一般进士所不能相比的。

  在这1300年间,状元毕竟寥若晨星。可这样少量的状元,偏偏出现了“状元窝”奇观。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在福建永泰县接连出了三位状元,即萧国良、郑侨、黄定。后人在永泰县城建“三元祠”以为纪念,并作诗曰:“相去未逾一百里,七年三度状元来。”永泰县算得上是个“状元窝”。

  科举人才扎堆现象最突出的是苏州。明清两朝共出状元204名,而苏州独占34名。其中,清朝状元114名,苏州27名,绍兴8名,杭州6名,山东曲阜5名。这4个地方竟占全国状元总数的40%,而苏州可谓是最有名的“状元窝”。

  武状元也有扎堆现象。南宋时期浙江平阳县竟出了14位武状元。平阳县可谓“武状元窝”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父子兄弟翁婿同登龙门,可谓一门占尽风流事。例如,唐代杨姓一家,可谓满门才子。兄长杨凭在唐朝大历九年考中状元,四年后二弟杨凝在大历十三年也考中状元,其三弟杨凌也是进士。兄弟三人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号称“三杨”。杨凭的女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文学家柳宗元。像杨门一家的同类例子在唐朝以后出现过多次。

  随着历史的发展,那种单纯对状元的肯定和赞誉,已逐步嬗变为对各行各业取得最高成就者的肯定与赞扬。因而状元已经成为某一行业第一名的代名词,诸如种田状元、养猪状元等等。状元文化这种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缘自状元那种刻苦努力、孜孜以求、不畏艰辛、勇于进取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今天仍然对人们有着很大的激励作用。

关于本站|征订办法|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北京教育考试院 京ICP备1905622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56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志新东路9号邮编:100083

Baidu
map